数字报

写好赛事经济的“后半篇文章”

2025-10-11 07:18:1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孙君文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苏超”迎来南京队主场迎战连云港队的1/4决赛。现场涌入61355名观众,再度刷新观赛人数纪录。赛事期间,全市重点商圈和商业街区实现交易金额8.7亿元,同比增长6.4%。一组亮眼数据,勾勒出赛事经济的火热图景。

何为“赛事经济”?它是指围绕体育赛事全周期,通过为参赛者、观赛者及周边人群提供多元化消费供给与创新消费场景,最大限度释放体育赛事的客流消费潜力。在赛事经济的背后,既折射出民生需求从“物质满足”到“精神丰盈”的深刻变化,也离不开政策“组合拳”的精准赋能。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明确要求,出台赛事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等举措。

应当看到,赛事经济正在打破传统市场业态的边界,推动“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而要写好赛事经济的“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扭住消费这一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体育赛事自带流量属性,是天然的“注意力入口”,具备连接人群、激活市场的独特价值。如何顺势而为,将转瞬即逝的观赛流量转化为持续稳定的消费动力?如何推动球迷向“买家”转变,从单纯观赛延伸至“深度赏城”?这些问题,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经营智慧与创新能力。实践早已证明,体育赛事带来的“观赛流量”不会自动转化为“消费增量”,只有通过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定制化的消费场景,精准激发消费者对“参与感”“情绪价值”的深层次需求,才能真正激活赛事背后的消费潜力。

自“苏超”举办以来,南京便以“体育赛事”为核心纽带,全力打造“文商旅体展”多元融合消费场景,持续培育城市消费新增长点。从银杏里街区的座无虚席,到紫清湖旅游区的人头攒动,遍布全城的赛事第二现场,成功地让市民游客从球赛的“旁观者”变为消费的“参与者”。这种场景创新,不仅打破了赛场的时空限制,更推动赛事经济与假日经济深度融合、双向“破圈”,形成叠加效应。南京的实践充分证明,赛事与消费完全可以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

当然,写好赛事经济的“后半篇文章”,更离不开城市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体育赛事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人们不仅想要欣赏到体育竞技的精彩瞬间,更渴望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人文关怀。如今,“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而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的关键,就藏在产业链延伸、服务品质提升的细节中。面对海量观众的参与,无论是赛事运营环节的场地安排、交通接驳、餐饮住宿保障,还是关乎体验感的市场秩序、食品安全监管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公众对城市的整体评价。只有做到组织周密、服务到位,以精细化治理赢得口碑,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为一场比赛,赴一座城”,让赛事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