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2024年中国成人(30-79岁)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9%,意味着大约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名高血压患者,患病人数已达2.715亿。
今天是2025年10月8日,第28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健康体重,理想血压”。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血压开始“不受控制”?体重与血压之间,存在怎样密切关联?中医治疗高血压有哪些优势……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有关要求,深入开展慢性病防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由首届“岐黄学者”、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方祝元教授领衔的高血压防治“国家队”,于10月8日上午9:00-11:00在江苏省中医院总院门诊一楼大厅举行义诊活动,教大家中西医协同共同助力血压达标。
义诊内容包含专家面对面咨询:心血管科、高血压研究所资深专家团队现场坐诊,提供一对一病情咨询、用药指导及治疗方案等建议;免费基础检测:现场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并给予专业解读;AI体质辨识:结合现代科技与中医理论,通过AI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快速了解自身体质类型,为调理身体、防控高血压提供智慧支持。
“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是科学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手段。”义诊现场,方祝元教授在采访中表示,“淡、静、松、动、眠”5个字,特别重要!方教授解释道,“淡”就是饮食清淡,“静”心情要安静,“松”情绪要放松,身体要轻松,不能太胖,“动”就是坚持运动,“眠”充分睡眠。
首先,是“淡”,即饮食要清淡,忌“口重”。方祝元教授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普通人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但国内目前普遍人均每天的盐摄入量可以高达15-16克,是建议值的2-3倍,吃得太“咸”了。无论是预防还是控制高血压,控盐都是第一要务,有研究显示,只要盐能够控制好,血压就能降5-10mmHg左右;有些早期的高血压患者,把盐控制好了,血压就能降下来,并不需要服用药物。
其次,是“静”。方祝元教授告诉记者,高血压病人性格往往偏急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烦躁,都可造成肝气内郁,郁久化火或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容易罹患高血压,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自觉“暴脾气”的,应当“改一改性子”,慢下来、静下来,要学会自我解除不良情绪,学会释放怒气,排解郁闷,减少压力。
第三,是“松”。长期处在紧张的情绪里,血压也容易升高。方祝元教授举了个例子,有的患者在家血压好好的,一到医院见到医生了,血压一下就蹿上去了,这被称作“白大衣高血压”;有的患者追几步公交车,情绪稍稍紧张一下,血压立马就高了,这都说明了情绪与血压的关系。要获得平稳的血压,情绪一定要真正放松,可以到户外拥抱大自然,听听柔和的轻音乐、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等。其次,身体要轻松,肥胖是高血压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长期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体重超标,均是其患病的诱因。
第四,是“动”。在诊间,很多患者都觉得运动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在医生眼里,还真的有很多患者并不会运动。方祝元教授告诉记者,科学研究发现,人体下肢通过小腿回流到心脏的静脉血流占全部回流至心脏血液的30%-40%,因此小腿也有“第二心脏”之称。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最简单的运动方法就是每天坚持快走,激活人体的这个“第二心脏”。“男性以10分钟走1公里的速度,每天走3-5公里,女性以12-13分钟走1公里的速度,每天也走上3-5公里为宜。最好微微出汗,但不要大汗淋漓。”
另外,还需注意锻炼的时间,很多老年人喜欢早起锻炼,这其实是不科学的,最好的方法是“见太阳再出门”。
最后,是“眠”,睡眠对血压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方祝元教授告诉记者,助眠有很多中医中药的方法,重点是要呼吁大家对睡眼重视起来。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夜间和清晨血压升高,影响血压的正常节律变化,血压的异常波动反过来会影响睡眼质量,形成恶性循环。无论是否患有高血压,大家最好每天晚上11:00之前要进入睡眠状态。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章庆;通讯员 章茂森 麻云;部分图文来源江苏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