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创新南京,何以攀过一峰又一峰?

2025-10-06 09:23:37|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9月23日,2025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上,一批全球首个、国内首批、性能全球最高的科技成果密集亮相。

一个多月前的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韵洁发布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行业首个面向广域网的网络大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发布基带电路AI自动设计工具链。

再往前追溯,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南京科学家发现迄今最早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在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南京成果占据两席。去年,南京更是以2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居全国城市第三,185项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的63.8%。

创新南京,何以攀过一峰又一峰?

多域突破,科技成果密集“上新”

金洽会重点发布环节,当AI数字人清晰讲解“中国星链”的“星语者”时,这款由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星间激光通信终端,正在太空轨道上完成关键测试。

今年4月1日,该终端随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入轨,开展天地融合网络技术验证任务,目前正在启动双端瞄准、捕获、跟踪与稳定建链测试,可实现1.25千兆比特每秒至10千兆比特每秒多速率通信。

“激光通信终端是空间信息网络的核心设备,可以在太空中实现‘万里穿针’般的高精度建链,传输速率高达10千兆比特每秒,相当于一秒传输一部高清电影。”英田光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终端在光机热稳定性、高隔离度收发以及批量化制造等多项技术上实现突破,可有效满足星座规模化组网星间通信需求,标志着我国在低成本、可量产商业级星间通信技术方面迈上新台阶。

同样在“极境”中实现突破的,还有中船鹏力(南京)超低温技术有限公司的成果。

“量子计算机、新材料、可控核聚变等前沿研究领域,都离不开接近绝对零度(-273.15℃)的超低温环境。”中船鹏力(南京)研发经理周志坡刚从哈尔滨赶回南京,便投入新一轮攻关,“我们研发的液氦温区5W@4.2K大冷量GM制冷机,能稳定实现-269℃,虽有同行能达到该温度,但国内具备大批量生产能力的仅我们一家。”

这项成果源于2021年公司承接的“超导飞车”概念研究项目。“在项目攻关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一技术需求,就专门立项进行研发。这些年来,公司始终注重科技创新,与多所高校保持产学研合作,还牵头承担了多项国家科研仪器研发计划项目。”周志坡的自豪,正是南京科技创新“多点开花”的缩影。

走进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原子级制造大科学装置预研设施正加紧测试组装。“原子级制造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南京市与南京大学合作成立研究所,加速推进原子级制造产业化。”研究所所长宋凤麒说。

在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研发团队首创“内置塞拉”门系统,让复兴号动车组首次装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车门。如今,中国标准动车组车门已随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走向全球。

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各领域各行业“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南京城内处处都能看到向“新”而行的姿态。

生态赋能,充分有效激活创新动力

科技创新的“高产”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背后往往离不开科技体制机制的持续松绑、高能级平台的坚实托举,更少不了“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的生态网络。

此次发布的国内首批8英寸薄膜铌酸锂晶圆流片,来自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今年4月,该团队接连发布5款全新光子芯片工艺设计包,5月又发布国内首个光子芯片专用大模型。

“南智光电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也是一家初创科技企业,有自己的技术、管理和营销团队。”南智光电董事长尹志军介绍,“作为创始团队,南京大学的老师们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而是针对南智光电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给予支持和辅导。”此外,南京大学在收取知识产权许可费时采用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长期使用权”的方式,将许可费用和企业的经营效益相关联,既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合规使用的问题,又不会占用企业创业初期太多成本。

如果说机制创新是“软环境”,高能级平台就是支撑创新的“硬基石”。走进紫金山实验室,已通过总体验收的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按需定制网络能力达“分钟级”,确定性保障服务能力达“微秒级”,多云交换服务能力达“千万级”,为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组织机构提供百余项试验验证服务,不少前沿技术正是在这里完成从“想法”到“原型”的跨越。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产业科技创新中尤为关键。

在集成电路领域,落地南京江北新区3年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已汇聚起国内最大的智能EDA创新团队——400人的队伍里,既有战略科学家把握方向,也有中青年骨干攻坚核心技术,还有行业专家推动成果实现转化。此次发布的全球首个芯片设计领域AI开源大模型ChipExpert,正是这支队伍协同作战的结晶。

“我们联合EDA龙头企业和知名高校,聚焦智能EDA技术等关键领域,致力于攻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领域核心技术难题。”EDA国创中心研发总监、东南大学教授葛立新说。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才能让创新生态枝繁叶茂。

“此前我们通过南京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成功申请了一个星地链路高速激光数传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批1000万元资金支持。”英田光学相关负责人感慨,与大部分项目在实验室验证不同,英田光学的科研项目多需要通过卫星来进行在轨验证,公司研发投入常年保持在营收的20%以上,“在财政资金的带动下,企业信心更足,跟着投入不少经费,研发团队也更能沉下心做科研。”

金融“及时雨”,让上海交通大学路慧丽团队重获生机。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已深耕10余年,首次提出“细胞因子活性空间位阻掩蔽技术”,可有效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由于项目处于早期阶段,社会资本顾虑风险,关键的临床前研究资金眼看就要断档。

就在这时,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从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中拨出数百万元,补上了“研发缺口”。如今路慧丽团队已搭建起一系列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细胞因子前药管线,其核心产品BK-115已完成临床前研究。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在这种“机制+平台+人才+资金”的全方位支撑下,南京科技创新成果密集“上新”成为必然。

动能转换,创新力变现为产业竞争力

衡量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看它能否扎根产业土壤、服务发展实践。

在世和基因展厅里,“世和一号”泛实体瘤高通量测序(NGS)基因检测试剂盒格外醒目——这是全球首个同时拥有NMPA(中国)、FDA(美国)、CE(欧盟)三重认证的肿瘤NGS大Panel检测产品,也是南京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测序大Panel体外诊断(IVD)试剂首次成功打入国际核心市场。

“更让我们自豪的是,‘世和一号’在中国的价格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能为中国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精准检测服务。”世和基因创始人、董事长邵阳博士说。眼下,世和基因正积极推进“世和一号”在美国多地合作实验室的产品落地,下一步将全面启动美国医保准入,加速国际市场布局,让源自中国的创新技术更好地服务全球患者。

8月16日,EDA国创中心在南京举办2025年·夏“智能EDA计算一切电路”成果发布会,除芯片设计开源大模型ChipExpert外,还发布了智能化标准单元自动建库工具iCell、国产EDA数字工具链iFlow等创新成果,为我国芯片产业自主可控提供关键支撑,让集成电路领域的创新有了更多“南京力量”。

依托科教资源优势,南京正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学院,建强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以来,南京建成生物医药领域等6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等20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22家中试平台以及3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今年,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共服务项目500余项,其中半数以上已进入孵化阶段。

一项项实验室里的“突破”,正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动能”,让“南京智造”的名片在海内外市场愈发响亮,为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夯实根基。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