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码”力全开 智“绘”南京蓝

2025-10-03 07:44:4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向全国推广南京“码上”系列智慧治气经验

“码”力全开 智“绘”南京蓝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扫一扫二维码,活性炭主动提醒更换,餐饮油烟准时清洗,非道路机械尾气一键监测,工地扬尘在线评估,涉气投诉马上办理……在南京,一个个看似普通的二维码,正悄然改变传统环境监管模式,重塑大气环境治理格局。

近日,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将《江苏南京构建“码上”系列监管网络赋能大气治理提质增效》编制成工作简报,向全国推广这一创新实践。

一“码”赋能: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监管

“叮!您辖区内某企业活性炭吸附设施已超期未更换,请及时督促整改。”近日,秦淮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大队长吴志斌的手机上弹出一条预警信息。他立即联系企业负责人,提醒尽快更换活性炭。

活性炭吸附设施是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的常用设备,但以往部分企业存在“以次充好、更换不及时”等问题。“以前检查全靠腿跑,企业多、分布散,监管难度大。”吴志斌说。

变化始于“码上换”系统的推出。这个全国首创的线上监管系统,为全市5000余套活性炭设施赋予了“电子身份证”,实行“一设施一码”清单化管理。系统内置“红绿灯”预警机制,根据更换周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既提醒企业,又同步至监管部门。

“现在系统一预警,我们就知道该换炭了,不敢再马虎。”一家化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码上换”系统还教会他们通过“四看一测”(看颜色、看形态、看重量、看气泡、测碘值)辨别活性炭质量,既方便又实用。

不只是固定源,“码上”系列智慧监管的触角已延伸至各个角落。在秦淮区的一处工地,每台非道路移动机械都贴着专属二维码。执法人员一扫,机械型号、尾气检测结果等信息一目了然。“以前查尾气要带设备现场测,现在扫码即知是否达标,效率大大提高。”吴志斌介绍,“码上测”系统为全市非道路移动机械建立电子档案,有效解决了监管盲区问题。

针对工地扬尘,“码上评”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施工工地治理水平进行线上评估,无需工作人员频繁到场核查,即可实时掌握工地扬尘控制等情况。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码上”系列通过非现场监管方式推送线索4000余条,在确保监管成效的同时,现场检查频次下降了20%,真正实现了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精准打击”。

“码”上就办:变监管对象为治污主角

夜幕降临,建邺区富春江东街上的餐饮店热闹起来,升腾的油烟伴着“轰轰”声被吸入油烟收集净化处理装置。

“以前每次清理油烟机,都要拍照、打印做台账,现在二维码一扫,前后对比照一发,方便多了。”在某餐饮店内,老板田女士熟练地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这套“码上洗”系统——餐饮店的面积、就餐座位数、油烟处理设备类型及清洗维护记录一览无余,甚至清洗负责人的联系方式都记录在案。

富春江东街是南京网红餐饮一条街,这里“烟火气”旺盛,一直将餐饮油烟治理视为重中之重。要确保餐饮油烟净化设施正常运转,就必须定期清洗维护。如何显著提升监管效能,又不增加经营者负担?

“码上洗”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餐饮店只需在指定位置张贴专属二维码,每一次清洗作业完成后,将清洗照片及记录上传平台,便可实现每一次操作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消费者也可通过扫码,查看该店的油烟净化设施清洗记录、维护情况等信息,为自己的就餐选择提供参考。

在秦淮区一处拥有30余家餐饮商户的商业综合体,物业负责人李伟对“码上洗”系统赞不绝口:“系统实时显示每家商户的清洗状态,我们配合督促,现在油烟味基本闻不到了,居民投诉从每月十几次降到‘零投诉’。”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码上”系列激发了企业自主治污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码上洗”系统累计上传清洗记录、向商户推送信息均近10万条,提供咨询服务500余次,实现了“烟火气”亲民不扰民。

值得一提的是,“码上”系列不仅是监管工具,更是服务窗口。以“码上换”系统为例,它既是活性炭设施的智慧管理平台,也是VOCs污染防治相关政策的宣讲与培训窗口——借助平台精准提醒功能,可将最新政策要求、规范运维要点、合规标准等内容高效传达至企业,同步推动培训资源全面普及,实现监管与服务深度融合。

“码”上联动: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从工业排放到汽车尾气,从城市建设到农业生产,大气治理难就难在涉及的行业领域广泛,并非“一家之事”。南京“码上”系列着力打破数据壁垒,构建起“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

“楼下工地半夜施工噪声大,扫码反映后半小时就有人来处理了。”近日,市民张先生通过“码上办”系统,很快解决了困扰多日的施工噪声问题,“打开手机扫描路边的投诉二维码,填写问题、上传照片,很方便。”

这是“码上”系列畅通公众参与渠道的生动实践。在“码上换”系统中,活性炭更换记录、处置去向、排污许可数据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与其他相关部门共享信息,精准排查低效治污设施。“数据连起来后,执法更精准,排查低效治污设施也更有针对性。”秦淮生态环境局污控科工作人员刘虎表示。

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和工地扬尘问题,“码上测”“码上评”系统已成为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多部门联动的纽带。“多部门信息共享,避免了‘各管一段’的尴尬,系统运行以来已推动近千个问题闭环解决。”刘虎说。

“码上洗”“码上办”则为公众参与打开了便捷通道。市民动动手指,就能投诉反馈、查询进展,形成了全民监督、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码上”系列织就了一张越来越密的大气治理防护网。成果有数据为证:南京市PM2.5浓度连续五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5.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码上’系列是南京推动智慧化监管与环境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实现了政府、企业、公众的多方共赢。”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全市还将持续优化完善“码上”系列网络的监管与服务功能,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和大数据比对分析研判,为持续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南京经验”。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