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启动中医药宣传月,让中医药智慧“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5-09-29 13:58:35|图文来源:南报新健康研究院

9月28日,在南京江心洲E³ PARK体育公园内,“岐黄本草 传承有方”2025年江苏省中医药宣传月中医药文化公益惠民活动启幕。该活动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南京市建邺区卫健委、南京市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省海滨康复医院、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南京市中医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承办。

此次活动将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与丰富的文化体验深度融合,通过专业义诊、特色疗法体验、养生功法展演、手工制作及文创展示等多元形式,为居民送上 “健康福利”,让千年中医药智慧“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与文化认同感。

开幕式上,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献上歌舞、诗朗诵等集聚创新性与观赏性的表演,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带来中医传统功法和技法展示,江苏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陈燕向建邺区金陵中学附属小学的孩子们赠送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小神农识药记”中英文版》,将“岐黄薪火”播撒进新一代心田。

江苏省中医院:活动现场有人被马蜂蛰?别怕,涂点“黄芩油膏”

在“健康情报局”义诊区,江苏省中医院派出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谦主任医师在内的多位资深专家,涵盖呼吸与危重症科、肾内科、脾胃病科、内分泌科、妇科、男科等多个领域,为市民提供免费的把脉问诊与健康咨询服务,实现了居民“家门口看三甲名医”的便利。

王谦主任医师为现场市民详细讲解秋季应适应季节变化,多食一些润肺化痰的药食两用之品,比如秋梨,荸荠等。男科副主任中医师章茂森则用通俗的语言为男性朋友讲解前列腺保健知识。肾内科主任医师仲昱针对市民的蛋白尿,认真叮嘱市民要重视饮食调养,多吃一些健脾益肾的食材,比如山药、莲子、茯苓、黑豆等。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郑凯结合现代人饮食习惯,传授简单实用的脾胃调理方法。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医师王丽娟则为市民现场开出减重中药食疗方。中医妇科博士沈甦向市名详细阐明了HPV病毒的危害性,叮嘱定期妇科体检十分重要。

现场的“解压充电站”“区域人气高涨。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中医治疗师刘晶晶以轻柔精准的手法,为市民进行头部穴位按摩。除了穴位按摩,刮痧、耳穴埋籽、艾灸等特色疗法也同步开展。温热的艾条、细腻的刮痧板、小巧的耳穴籽,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操作下,变成缓解疲劳、调理身体的 “神器”,让市民亲身感受中医 “简便廉验” 的独特魅力。

“快点来!省中医院这里有药膏!”活动刚开始,一个“小插曲”来得突然。原来,是现场一位保安小哥在外面执行工作时被马蜂蛰了,同事带着他来到江苏省中医院义诊专区寻求帮助,医院工作人员眼疾手快,将现场展示的一款“黄芩油膏”打开,为保安小哥仔细涂抹上,“没事儿的,我们这款油膏清热解毒,很快就会好!”医生一边操作,一边安慰他。

就在“本草潮玩社”区域,江苏省中医院展台上,艾叶、藿香、白芷等药材香气扑鼻,市民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兴致盎然地动手制作中药香囊。“以前只知道香囊好闻,今天才知道这里面的药材能驱蚊、安神,我要多做两个给孙子和老伴儿。”手持成果的张阿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刘阿姨也表示:“做了两只香囊挂房门上,这中药味提神醒脑、防病祛邪!”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一系列创意十足的中医药文创产品,特别是以中药材为原型设计的文创冰箱贴,“稳楂稳打(山楂)”“幸福人参”“吉祥高枣(红枣)”“好运姜至(生姜)”“茯苓门前”“芪乐融融(黄芪)”……这些兼具趣味与美好寓意的文创,让中药知识以更时尚、更亲切的方式触达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方寸之间传递健康祝福与文化韵味。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静置30秒,AI经络测评仪为您“读”体质

活动现场,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医师方志军刚坐下,就被几位肿瘤患者及家属围住。他耐心询问病情,结合舌苔、脉象,为一位肺癌术后患者调整了中药方剂,并叮嘱饮食清淡、情绪疏导的重要性。“中西医结合不仅是治病,更是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方志军说。

本次活动,该院肿瘤科主任中医师方志军领衔,联合消化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甲乳外科、康复科多位专家共同参与,现场为患者辨证施治、把脉问诊,精准开具中医处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中医养生年历、药枕、中医手链、香囊……本次义诊不仅聚焦诊疗需求,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还带来多种中医药文创产品。在活动现场展示的中草药萃取精油皂,是传统中草药智慧与现代芳香疗法、制皂工艺融合的创新产品。它突破普通清洁皂的功能局限,集清洁、护肤、养肤、芳疗于一体,其中中草药发挥 “治本” 功效,从内调理肌肤问题,精油则实现 “增效” 作用,既能快速渗透肌肤,又能提供舒适嗅觉享受,深受群众青睐。

刚走进中医健康乐园,AI国医咨询室前的队伍就格外显眼。“不用等挂号,几分钟就能知道自己的体质,太方便了!”市民张阿姨正踮着脚往前看,轮到她时,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她将双手、双脚放置于经络测评仪的指定穴位检测位,静置不到30秒,屏幕很快跳出了清晰的经络状态。“阿姨,您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手脚发凉,偶尔还会没精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拓展部负责人石婷婷指着屏幕上的数值解释,“这是气血偏虚的表现,仪器都帮您‘读’出来了。”

旁边几位年轻人也凑过来体验,有人测出湿热体质,当场就记下了饮食建议,还有人对着屏幕里的经络图,好奇地跟着按压穴位,现场满是新鲜又实用的互动感。

此外,该院曾白林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携特色中药标本亮相义诊。工作室团队成员吴闯副主任中药师在传统中药腊叶标本制作工艺基础上,融合现代技术创新优化出 “冷藏加压腊叶标本制作工艺”。该工艺大幅缩短制作时长,提高成品率,还有效改善标本色泽鲜艳度,成品兼具学术价值与艺术美感。这一创新技艺的展示,不仅丰富了义诊内容,更为中医药特色技艺传承与文化推广注入新活力,让更多人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甩肉研究站迎来不少有减重需求的市民

活动现场,“健康情报局”义诊区非常火爆。不少市民提前半小时到场等候,手里拿着病历本和检查报告,希望能得到专家的细致解答。“我家就在附近,听说有三甲医院的专家来义诊,我下午就来了。”家住江心洲的王阿姨拿着刚开好的中药方笑着说,“平时挂专家号要等很久,今天不仅免了挂号费,还能面对面问很多问题,太方便了。”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的专家团队细心为现场市民解答。肺病科副主任中医师主父瑶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提供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建议;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罗超则为一位慢性胃炎患者调整了中药处方,并建议定期复查胃镜。

刮痧区里,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的护士丛晶用牛角板轻轻刮着市民的颈椎,留下淡淡的红晕,“这是在排毒,刮完你会觉得呼吸都顺畅。”现场没有刺鼻的药味,只有艾灸的淡香和此起彼伏的“舒服”赞叹,成了打工人的“临时疗愈站”。

现场,不少有减重需求的市民寻到了甩肉研究站。35岁的王女士拿着自己的体重记录,皱着眉向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王栋咨询:“我试过节食,饿到头晕还反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王栋先给她把了脉,又仔细问了饮食习惯,“您是痰湿体质,减重不能光靠饿,得先调脾胃。”他建议,“早上喝红豆薏米粥,中午可以吃清蒸鱼和糙米饭,晚上加份冬瓜汤,既能祛湿,又不会饿肚子。”王女士掏出手机记录:“原来不是吃得越少越好,是要吃对,这比我瞎琢磨靠谱多了!”

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现场展示了“广和堂”脾胃病医术。

据悉,广和堂脾胃病医术,是清·乾隆年间始创,现已传承到第十二代。该项目传承有序,第十代郑亮在南京行医,第十一代、十二代传人已分散至江苏各地,分布区域有安徽、河南、湖南等地。广和堂脾胃病医术传承、教学,都是从经典入手,强调中医理论功底,临诊重视辨证,理法方药,用药中正,擅用“和”法。其研制的药膏、药膳、药茶、药饮等深受患者推崇。对脾胃病治疗,必先察其胃气,顾护脾胃,其特色是 以“和、运”为大法治疗。

该项目第十代传人郑亮和第十一代传人王媛媛利用广和堂脾胃病医术,每年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医治的患者有数万人之多。现有4家医院挂了“郑亮江苏省名中医工作室”。

江苏省海滨康复医院:当传统的养生智慧遇上现代的创意表达

当传统的养生智慧遇上现代的创意表达,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活动现场,一份“江苏有良方”健康大礼包,吸引了现场市民的关注。它不仅是养生产品,更是一件件可品、可赏、可用的“健康艺术品”,旨在让中医药文化以更亲切、有趣的方式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礼包中的C位主角,是一盒名为“好好喝茶”的六连包养生茶。一盒之内,六款茶饮如同六位身怀绝技的“健康侠客”,精准应对不同的现代亚健康状态,包含“熬夜元气茶” 、“仙女茶” 、“瘦瘦饮” 、“爷们儿茶” 、“梦香饮”、“顺心茶” 。

据介绍,这盒“好好喝茶”严格遵循中医辨证理念,将药食同源之材进行科学配比,让养生不再是苦口良药,而是一杯杯暖心的日常陪伴。

如果说茶包是日常调理的“轻骑兵”,那么同系列的联名月饼则是本次活动的“重磅彩蛋”。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月饼高油高糖的刻板印象,以中医经典方剂理念为骨,以精选食材为馅料,推出了“福禄寿喜”四款风味与养生价值兼具的“宝藏月饼”。

南京市中医院:推拿、动力灸成了现场“香饽饽”

南京市中医院的专家们也带来了特色诊疗服务。肛肠科主任中医师邬斌则耐心解答痔疮术后护理的问题;老年科副主任中医师施明为老年人提供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建议。

这边AI正忙着“解码”身体,隔壁解压充电站的暖意早已飘了过来。推拿区前围满了上班族,28岁的小李刚坐下,南京市中医院推拿科副主任中医师郑世群手一按上她的肩膀,就听到一声轻呼:“师傅,您怎么知道我这儿有硬疙瘩?”“天天对着电脑,肩颈能不紧张嘛!”郑世群一边说着,一边帮她松解筋膜,几分钟下来,小李试着转动脖子,明显感觉:“灵活多了,之前总觉得脖子像绑了根绳子。”

据介绍,郑世辉副主任中医师擅长应用针灸、推拿、揿针等传统疗法结合美式整脊综合治疗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肩周炎、膝关节炎等疾病。

活动现场,南京市中医院的金陵洪氏眼科和金陵中医推拿术也受邀至现场进行展示。据悉,金陵洪氏眼科,是民国初年由著名中医眼科专家洪立昇创立。洪立昇德医双馨,享誉金陵内外。他治病必求其本,强调眼病与全身的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用药因人而异,据病给药,灵活合切。1956年,受国家中医政策的感召,他毅然放弃私人行医,带头成立夫子庙中医联合诊所,并任所长。1958年调至南京市中医院眼科,任职眼科主任。金陵洪氏眼科凭借数十年的优质疗效,尤以解除眼科疑难杂症及良好的服务质量,赢得了省内外乃至全国同行和患者的盛赞。洪立昇所拟“明珠饮”、“疏风散”分别成为治疗内外眼病的代表性方剂,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   

金陵中医推拿术,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它是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点和拍等手法,以达到理疗的方法。据南京市中医院院志记载,著名老中医朱金山专修武术、正骨、推拿,1962年正式组建推拿科。他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四应六法”、“三通法”及“全身推拿法”。朱金山通过推拿疗法,治愈过敏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急性腰扭伤、面神经瘫痪及小儿腹泻、小儿遗尿、小儿斜颈等多种疾病,开展腰椎牵引与颈椎牵引术治疗腰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其流派声名逐渐远播,传承广泛,在理论和临床上均得到广泛认可。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非遗”徐氏外科特色展示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家团队同样人气爆棚。肺病科主任医师刘欣耐心解答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用药疑问,并提醒秋季养肺的要点。

据悉,本次活动是江苏省暨南京市2025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健康巡讲活动的一部分,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由江苏省名中医、该院老年病科颜延凤主任中医师领衔,中医外科、儿科、妇科、肺病科(呼吸内科)、脑病科(神经内科)等国家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以及护理部“医路呵护”中医护理团队、药学部陈磊垚老药工工作室团队的多位专家共同参与,现场为市民提供健康答疑、中医秋季养生保健知识宣讲、中医“非遗”徐氏外科特色展示、中医特色护理适宜技术体验、中医膏方及中医特色制剂展示、安全用药宣讲等多项惠民服务。

中医24节气养生文化书签、中医四季养生健康知识鼠标垫及环保袋、中医健康养生读本、中药手串、中药项链中药香囊……该院带来的众多中医药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了解,深受群众喜爱。

不远处的艾灸区更是惬意,几位市民坐着,腰上或膝盖上敷着艾灸盒,暖融融的热气慢慢渗进身体,有人眯起了眼睛:“浑身都松快了,平时熬夜的疲惫感都少了一半。”还有人排队体验耳穴埋籽,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护士宋威莉一边找穴位,一边叮嘱:“这是神门穴,睡不着的时候按一按,比吃助眠药安全。”

活动现场,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非遗”项目——徐氏外科受邀进行现场展示。据悉,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外科“徐氏疮疡治疗法”成功入选。

其核心理念是,外治为主:强调“瘰疬之法,外治最速”,注重局部病变观察,根据不同阶段采用针对性外治法,如“泄毒生新法”加速创面愈合。内外合参:结合温病理论,认为瘰疬病程与温病相似,初期以“快”为要,后期内外兼治,培本固源。整体观与治神:重视中医整体观,强调“治外必本诸内”,同时注重患者心理状态,酌配疏肝解郁药物,避免情志与疾病相互影响。

“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线上答题”小程序正式上线

八段锦起源于哪个朝代?哪些食材能健脾?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是什么?……

开幕式当天,新华日报社相关领导启动线上答题互动活动,吸引现场很多人扫码参与中医药知识答题。启动2025江苏省中医药宣传月线上答题活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中医药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据悉,小程序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专委会承办,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专委会协办。在这里,市民网友们可以通过一道道蕴含日常中医药知识的题目,领略中医药独特魅力,增强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另外,中医药宣传月期间,将连续为市民朋友们带来五场“中医药就在你身边”健康文化夜市、集市。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医护人员,将在景区、商场、广场,为公众带来一场场“能逛、好吃、好玩”的中医养生局。市民朋友们在近距离接触中医药文化的“饕餮盛宴”的同时,亦可在无形中感受千年独特的中医药文化魅力。

内容来源:南报新健康研究院;部分图文来源组委会

编辑:章庆

校对:刘姗姗

责编:耿海华

责任编辑: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