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云端”办公,自由“安放”工位,数字游民社区兴起
数字游民在南京:我推着房间找邻居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如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借助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摆脱固定工位的束缚,以自由、流动的状态,将“工位”安放在山水城乡之间。他们,被称为“数字游民”。
随着国内数字游民群体快速壮大,一种融合居住、办公与社交的新型空间——数字游民社区正在全国各地兴起。来自天南地北的数字游民在此相遇,不仅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还与城市发生深度联结。南京正以开放的土壤和创新的氛围,成为数字游民社区发展的重要“试验场”与“落地场”。
“想和谁做邻居,把你的房间推过去”
走进南京红枫科技园内的四百盒子社区,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开放平层豁然展现。原木长桌、银灰色门框与冷光射灯,营造出简洁明快的工业风格。一眼望去,这里没有隔墙,功能区之间的界限被有意模糊。
在这里,共享空间被最大化。办公区配备共享电脑、3D打印机等办公设备,阅读区、休闲区、电影区构建出轻松氛围,而共享厨房、浴室以及可随意蜷缩其上的沙发,则为整个空间注入家一般的温暖。
与之相对,私人空间被最小化。每个居住单元仅约6平方米,内置一床、一桌、一椅,它们被称为“盒子”。
“四百盒子”这个名字从何而来?社区创始人杜晓峰解释:一个彼此能叫出名字的熟人社区,理想规模大约是150户家庭、四百口人。社区将原本的室内功能模块尽可能地延伸至共享区域,正是想让住在这里的人产生最充分的联结。
2023年,四百盒子社区落地南京,起初定位为新型社区空间,随着越来越多数字游民入住,这里逐渐成为数字游民社区。“社区与数字游民天然契合,数字游民是流动的生活状态,我们正是一个可移动的社区。这里没有固定的工位,你今天想坐在窗边有绿植的位置,可以把桌椅挪过去。每个‘盒子’都装有滚轮,你想和谁做邻居,就把自己的房间推过去。”杜晓峰说。
数据表明,“大家非常愿意短期共同居住”。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00名数字游民来到南京四百盒子社区,年龄集中在20岁—40岁。他们中既有来自中国各地的远程工作者,也有来自法国、土库曼斯坦等国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是程序员、设计师、自媒体创作者,在南京边工作、边旅行、边生活。
30天共居实验,让创意破“盒”而出
“让有趣的事情,变得更有意义”——这是四百盒子社区的口号,也是发生在这里的真实故事。
今年5月,四百盒子社区发起一场名为《流动纪元2049》的社会实验:在30天里,参加者用5000元创业基金孵化出一个真实项目。
来自天南地北的嘉文、豆豆、一天组队成功。其中,嘉文是一名独立视觉设计师,大部分工作在网上完成,算半个数字游民;豆豆刚从日本回来,打算全球旅居,会做Cos道具、服装、饰品等,是纯粹意义上的数字游民;一天做通信行业项目管理,也是大多数时间在全国各地“飘”。
“我们原本素不相识,为了这个项目,大家各展所长,让创意在共同的生活与碰撞中不断涌现。”嘉文是南京人,家离四百盒子社区不远,但整个5月他都待在这里。在5月中旬,三人组的项目方向最终确定下来,他们要做一个手作品牌。
如今,这个新生品牌的作品被陈列于社区的醒目位置:以树脂、海绵和珠串为材打造的“深海之息”主题艺术品,在黑色绒布与蓝色桌垫的映衬下,散发出神秘而强烈的视觉张力。
5月底,该社会实验宣告结束,这个临时团队赚到了2000元。然而,嘉文并没有离开,他仍然有一半时间居住于此。“工作上可以独来独往,但生活中还是渴望有同温层朋友。这里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种既自由又不孤单的感觉。”嘉文说。
杜晓峰透露,数字游民群体普遍面临两大挑战:缺乏资源平台,缺少同事相伴。因此,他更愿意将数字游民称为“想法合伙人”,“我们希望借助社区这个‘容器’,去激发并放大每个人的创造力。”
不久前,一位怀揣“川味咖喱梦”的四川男生来到社区。他急需一个真实的市场测试环境,于是大家帮他组织了“我来组饭局,欢迎你来尝”系列活动。他反复调试配方十余次,从最初免费试吃,到口味成熟后转为收费,菜品几乎每日售罄。在积累足够的信心与经验之后,他已经着手在亚洲市场寻找店铺,开设一家具有中国特色的咖喱门店。
四百盒子社区还聚集了众多游戏开发者,他们带着创意与项目来到南京,在这里展示作品、交流想法、寻找伙伴。
城乡“双线”探路,“体验主理人”已就位
“南京乡村数字游民社区招募!”最近,YONDROOM数字游民社区正在招兵买马,招募岗位包括活动策划者、乡村美学主导者、乡村生活创作者等。同时,社区开放首批“体验主理人”名额,欢迎自由职业者、数字游民前来集结。
“招募发布后,目前已经有几十位伙伴报名。我们的空间改造也基本完成,预计10月份就将正式对外开放。”项目负责人张浩透露。
YONDROOM是南京首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坐落于浦口草圣书乡景区,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其前身为乡村民宿项目,而民宿业态存在明显的“候鸟效应”:节假日一房难求,平日入住率有限。“我们观察到国内数字游民群体正在扩大,与普通游客相比,他们居住状态更加长期稳定,有助于缓解民宿业淡旺季失衡的困境。”在张浩看来,数字游民比较看重自然环境、性价比与社区氛围,该项目尤其适合追求工作、休闲一体化的“度假型数字游民”。
“共建、共居、共享”是YONDROOM的核心理念。社区仅保留极少数专职员工,首批“体验主理人”将通过参与各类劳动换取住宿甚至额外薪酬。此外,社区还将定期举办主题沙龙,提供远程工作对接、项目合作及收益分成等机会,致力于构建一个自循环、共成长的数字游民生态。
最近,南京市行至集商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彭俊熹也在牵头筹备江苏首个都市数字游民生态社区——Flowary青年社区。该项目位于鼓楼滨江商贸区,今年4月启动,目前正处于项目建设中。
从效果图来看,社区内设有开阔明亮的共创空间,配备现代化办公设施,并融合咖啡、烘焙等多元休闲业态。一期项目总面积2000平方米,包括80个工位、120个床位及基本共享设施。
彭俊熹介绍,项目既能享受市中心完善的公共交通、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又坐拥滨江景观资源。为响应鼓楼“算法名区”建设,Flowary青年社区还将全力打造全功能服务配套、人工智能产业体验社区,为项目赋予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直面全球竞逐,“宁”造理想栖息地
随着远程办公技术的普及和年轻一代工作价值观的转变,《中国数字游民发展白皮书》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数字游民规模已突破1000万人,其中长三角地区占比35%。
杜晓峰表示:“数字游民并非一种职业,而是融合工作与生活的新形态。他们正在改变原本的生产体系,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个群体还将持续壮大。”
截至去年底,全球发放数字游民特别签证的国家和地区增至65个,中国多个城市也将数字游民纳入人才政策体系,推出针对性的引进计划和服务支持。
究其原因,数字游民大多具有丰富的数字化应用经验、活跃的创新思维、出色的个人能力,即便短暂停留,往往也能促进当地数字经济生态的成熟与多元。更重要的是,数字游民不会一直“游弋”,他们终将落地生根,哪个城市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支持、更活跃的社群网络和更友好的政策环境,就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先机。
在全球最大的数字游民社区平台“Nomad List”上,用户可以查询2000多个城市的消费水平、网络速度、空气质量、夜生活等实用信息,以此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居住地和工作地。
无疑,南京也正积极融入这一时代浪潮,全力打造新时代青年向往的理想家园。
彭俊熹告诉记者,数字游民社区的核心是人才聚集,目标是带动区域产业增长。Flowary青年社区将提升空间设计、社群运营和服务流程,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模块;同时,与南京高校、科创企业、文化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丰富社区资源池,建立稳定的用户获取渠道和收入模式,利用线上社区平台打破物理边界,延长服务链条,通过联动引流将更多人才引入南京市场。
目前,四百盒子社区已形成包括会员费、房租及产品订单等在内的多元收入模式。“当越来越多的人会聚于此,数字游民社区将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杜晓峰表示。
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副理事长、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琼洁认为,区别于“共享办公”或“青年旅舍”,数字游民社区已经成为创意孵化器、资源连接器与情感共同体,推动数字游民从“孤独的远程工作者”转变为“活跃的创意合伙人”,不仅提升个体效能,更激活区域创新氛围。
郑琼洁表示,南京若能进一步整合政策、高校与企业资源,构建“线下社区+线上平台+产业赋能”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将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数字游民的首选目的地之一,真正实现“从游民到移民”的跨越,让城市因人才流动而更具活力。
记者手记
城市竞争正在切换赛道
数字游民社区的兴起,不仅仅是工作方式变革、空间单元升级的产物,更预示着城市竞争力的内涵正不断扩展。
城市竞争正在切换赛道,愈发聚焦“认知密度”“连接效率”“社区活力”等全新维度。一个真正具有“未来感”的城市,绝非高楼大厦的简单集成,而是由无数个高互动、强启发、可协作的微场景有机组成。
毕竟,创造力无法孤立生长——它深深依赖关系、空间与氛围,唯有在这样的生态中,创新才能静默生发、向下扎根,进而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