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京城里岁月长》出版——跟着“九零后”南京姑娘探寻城市诗意与烟火

2025-09-26 07:21:0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远山、明湖、旧井、樱花、飞檐、风铃……这是一个“90后”南京作家笔下的古都风景;永和园、莲湖糕团、奇芳阁、金同记……这是刻在一个南京姑娘骨子里的美食记忆。当它们交织在一起时,就成了一本兼具六朝风流与人间烟火的《南京城里岁月长》。在这本书中,作家敏而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所感所悟,带领读者从南京回到金陵,展现一座城的古韵今风与万千气象。

一场CityWalk

打开被隐藏的南京风景

敏而,原名许敏。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南京姑娘,她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有着深入骨髓的熟悉与热爱。

从小在湖南路长大;初中就近入学,读的是百年老校南大附中;长大后,又以CityWalk方式流连于南京城的各个角落……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个人的成长记忆以及广泛的阅读与文学素养,让许敏看到了许多被隐藏的南京风景。

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题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视为文坛佳话。文章中都提到一座利涉桥。朱自清在船上行过利涉桥便望见东水关,而俞平伯是在利涉桥买了一匣烟。这座利涉桥究竟身居何处?敏而进行了实地探访。

在手机导航中搜索未果后,她又回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从东水关往夫子庙数起的第一座桥,就是十里秦淮上的第一座桥,但展现在她眼前的,分明是位于桃叶渡口的“文正桥”。她对这座老南京人说的“铁路桥”非常熟悉,“是专门走城内火车的,能一路开到‘总统府’。”事实上,利涉桥就在文正桥西北方向20米外,已与岸边房子的马头墙相连。

在后宰门漫步,富贵山城墙处开有一个小小的城门,是当年修复城墙时为方便百姓出入所开。许敏称它为“城墙豁口”。城墙外有一湖,当年即填此湖建明故宫。这就是著名的燕雀湖,但它与现在梅花谷的燕雀湖并没有任何关联。该湖在民间又被称为“前湖”,与玄武湖的另一个名字“后湖”相对。从城墙走至后宰门街,昔日的大明宫城已成为市井小巷。漫步其中,可以看到朱偰先生曾经居住的清溪村1号;由王安石的故居,则会想到他与苏轼“一笑泯恩仇”的金陵相会。

东门左所大街是南京现存最完整、最长的一条明清历史街区。“东门”是当年朱元璋在浦口建造的辅城东门,又叫沧波门;“左所”是当时应天卫左所营地所在。走在其中,她想到的则是当年这条街上染出的京青布,曾随郑和下西洋远赴海外。

许敏的CityWalk路线,有时是随心所至,有时是一次觅食之旅,甚至有一次返回母校,也让她在南京古今之间丝滑穿越。

解码六朝基因

包粽子的阿姨会写诗

正如南京文化学者老克所说,世界上有些好东西是看不见的,必须带着文化储备,带着感情才能发现。在寻古问今中,许敏总能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不同的人产生共情。

“有的南京人喜欢在凌晨3点开始登山,一路摸着黑,慢慢爬,爬到山顶头陀岭时正好不急不忙地看一场日出;也有的南京人喜欢在下午3点去登山,一路上,古木参天,野花遍野……”作为南京人,许敏也没有错过紫金山,并遇见了一个在紫金山里抓蜈蚣的人。

许敏介绍道,蜈蚣白天不出来,寻找蜈蚣只能在夜色里,所以,如果没有非凡的眼力,很难发现蜈蚣的踪迹。这位抓蜈蚣的南京大叔却易如反掌。大叔住在紫金山脚下,从小就在山里游荡惯了,抓蜈蚣,抓蝎子,捡橡果;长大后,虽然从事高架桥维护工作,但就是喜欢这座大山,一天不上来转转,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于是,他把抓蜈蚣作为进山溜达的借口。他告诉许敏:“收获多少并无所谓,只要能听听紫金山的夜风,吸吸山里的‘仙气’,也就舒坦了。”

许敏对此深以为然:“六朝往事在南京真正的遗迹或许不是东南大学的六朝松,也不是六朝博物馆里的城壕,而是一种风流,一种名曰‘六朝人物晚唐诗’的风流情韵。无论是《世说新语》里的任达自然,还是竹林里的狂放买醉,他们都活得真实,活得潇洒,并且将这种气度,注入南京这片土地。”

六朝风流在当今南京的具象化,同样表现在一位会包粽子的媛姨身上。

“认识媛姨是一个偶然,因为嘴馋,想吃粽子,便打开大众点评搜索南京排名第一的粽子店。”藏在丁家桥小学对面一个小巷子里的“媛姨·粽”,就这么闯入许敏的视线。媛姨与粽子的缘分里一半是烟火,一半是诗意:她50岁时才租下一间工作室,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包粽子。有一张箬叶外形坏了,许敏问她:“这坏的叶子是要扔掉的吗?”媛姨却说:“箬叶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和糯米拥抱一场,为什么不成全它呢?”在她看来,两片坏的叶子,只要坏的不是同一个地方,就可以叠在一起包粽子。

最值得一提的是,媛姨还会写诗,“晚入旧园看新柳,近花伴月初上弦;有乐低低弄,曲曲落远山……”写完诗后,她们会一同打车去五马渡江边游荡。

连接古今

生动传承古都诗意生活

南京著名阅读推广人许金晶认为,许敏的文字是将南京城的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都市青年的生活趣味、阅读品位与文化理想完美对接,“既有‘南京大萝卜’式的坦诚与率真,又极具六朝烟水气息浸淫之下的温和、诗意与文化底蕴。”

除了善于发现美、感动于美,许敏还善于在访古探幽中去创造美。

许敏现在从事教培工作。她给学生饯行,选择去夫子庙,带他们去不同的老字号寻味每家店里的招牌小吃。第一顿从永和园的烧饼和开洋干丝开始;下一站则是莲糊糕团店,他们家的莲子赤豆元宵堪称正宗的南京味道;接下来则是奇芳阁、金同记、包顺兴,等等。在你以为作为“吃货特种兵”的她最终会以美食收尾时,许敏却说要“吃”出夫子庙的历史,“吃”出老南京人生活。于是,她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背诵一副夫子庙茶楼上的对联: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与月同圆。

“六朝烟水最迷人,玄武樱桃可染唇”,春天,她在玄武湖跑步,看到成熟的樱桃,不由想到康熙南巡时,曹雪芹祖父连夜派人进玄武湖采摘樱桃。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也会说:“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但现在,玄武湖的樱桃只能留给鸟儿们吃。她和保安大叔聊起这些,大叔见她无限向往,笑着让她偷偷摘一颗尝个味道,“我就当你是只小鸟了。”她也会效仿东晋名士毕卓,在玄武湖来一场有山水之趣、古人之趣和相知之趣的船上酒宴。“毕卓是更喜欢火烈鸟船呢,还是更喜欢鸭子船?或许,他都不喜欢;又或许,他都喜欢。”许敏在文中写道。

娓娓道来中,南京是如此鲜活而生动。

在许敏看来,六朝繁华,故都兴衰,并不仅仅只是纸上的记载,更是眼前动人的风景:瞻园里晒着太阳的小橘猫、朝天宫的敬一亭、幕府山的南京坐标原点……即便旧日的金陵城四周已是高楼林立,也依然很美,“若有人采菊,又何须非得与南山相对望?”她说,那样的南京城,总有一种在红尘间现世安稳的美好。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