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刷屏社交平台
看艺术“叠影”山水城林
——潮玩文商旅新IP系列报道20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鲁舒婷
“只想用震撼来形容。”
“艺术爱好者狂喜!”
“国庆假期必逛清单又+1。”
“太出片了,速去!”
……
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刷屏了,网友们热烈讨论着这场令人惊艳的艺术盛会。
开阔的湖面、错落的建筑,以及想要邂逅灵感的来访者,在南京四方艺术湖区来了一次奇妙的碰撞。2025南京国际艺术季正在这里举行,30家国内外优质画廊及艺术机构为观众及藏家带来最当代、最前沿的艺术表达,打造全新的观展体验。
看美景听“蝉”鸣,出片率100%
走进南京四方艺术湖区美术馆,跨越影像、摄影、绘画与装置等多重媒介的作品布满整个空间,不少市民游客或驻足观看,或拍照打卡,或讨论交流。
在二楼空中展廊,有一整面的玻璃幕墙,透过玻璃向外看去,南京美景尽收眼底。树木郁郁葱葱,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城市的天际线错落有致,彰显着这座城市的蓬勃活力。
玻璃幕墙前的地面上,放置了一台影像装置,其画面是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发出“唰唰”的轻响。
很多人在这里等着排队打卡,“出片率100%!”
“这件作品的核心是声音,在这里,参观者能够获得一种多感官的刺激:既有影像装置带来的细碎又绵长的海浪声,也有眼前‘山水城林’的美景。”南京国际艺术季总策划孔超说。
同样在二楼,走到空中廊道的尽头,一阵蝉鸣传来,正在参观拍照的杜奕辰和朋友们停了下来,“你们听,有蝉鸣声。”
杜奕辰听到的蝉鸣声来自角落处悬挂着的声音装置作品《蝉》。走到装置下方的位置,一阵阵蝉鸣声传来,“太上头了!听到这个声音,恍惚间我就感觉自己回到了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经历,蝉声穿透午后的阳光,外婆把切好的大西瓜拿给我,炙热的长夏就这样到了。”杜奕辰说。
正在艺术院校就读的夏萌,对青年艺术家于航的作品《抛山填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抛山填海》由一组反复、相互抛掷的双频影像及3D打印的山体雕塑组成。
“这件作品灵感源自一座因多种原因修建十余年仍未完工的填海机场,其沙石取自周边山体。”工作人员介绍,在虚拟动画中,艺术家通过建模还原了机场南岸被挖空的山体,并在软件中再次切开,呈现出与现实不同的空壳结构,失去了填充作用。虚拟山体被抛向大海,从右侧屏幕飞入左侧屏幕,随之沉入或漂浮于海面。
有趣的是,同一场域中,可以看到另一段影像:现实中的艺术家抱着3D打印的空壳山体走向海边,将其投入海中。随着影像循环播放,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切换,山体在双屏中不断被投掷与漂浮。“左右两侧屏幕不断切换,这种感觉很有趣。”夏萌说。
建筑即展场,艺术在南京持续“生长”
远远望去,四方艺术湖区美术馆仿佛一个巨大几何体悬浮在空中。在孔超看来,在这里举办艺术季算得上“恰逢其地”。
置身四方艺术湖区,仿佛走进一个全球建筑大师的诗意创作世界。这里汇聚了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作品,每一座都彰显着设计师的独特匠心与艺术魅力。
“今年的场地很特别,更具有艺术气息。”“我太喜欢这里了,感觉在这里更有创作的氛围!”……现场,画廊负责人和年轻艺术家对今年的举办场地赞不绝口。在他们看来,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艺术语境,与参展作品形成微妙对话,进一步强化了展览的整体氛围。
“观众在这里不只是观看作品,更是在特定场域中体验艺术与思想的交织。”一位画廊负责人表示,这种独特的在地性,使得南京国际艺术季逐渐成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收藏家和爱好者专程前来。
“南京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厚,给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共同交流、共同成长的平台。”桉画廊艺术总监乔钊易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四方艺术湖区美术馆的主展场外,9月19日至21日,南京国际艺术季还推出了城市分现场——融合市集、工作坊和表演,以多元形式营造开放氛围,突出青年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活力。
“南京这个城市很特别,涌现了非常多的艺术家、策展人,且始终活跃在国内外。”伴随这一艺术盛会走过多年,孔超坦言,南京拥有良好的艺术基因,艺术季作为一项活动,希望让更多人感知到南京的当代艺术,让更多人看到艺术生态在南京的持续生长。
未来两个月,南京国际艺术季还将持续推出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在坚守学术品质与在地特色的同时,拓展更具思想厚度与文化价值的内容,以多层次形式打造城市级艺术盛会,让南京在全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语境中发声。
从“博览会”到“艺术季”,带来更沉浸的深度艺术体验
从2019年创立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到2025年升级为南京国际艺术季,这一转型不仅是形式变化,更代表理念进阶。
第一重变化是地点,展览地点从河西的国际博览中心,来到长江北岸的四方艺术湖区美术馆。第二重变化是时间,以前是几天,如今要持续两个多月。第三重变化,则是参展的模式、作品、主题集中发生了改变,虽然参加的画廊还是此前的“老朋友”,但涌现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多表现青春、活力和创新的作品参加了此次南京国际艺术季。最后,是艺术季表现形式的改变,从此前一个画廊、一个摊位的“看展”模式,到现在将整个美术馆打造为可看、可体验的艺术空间。
“这里空间更大,作品更多,参观者的可看性、可感知性、可思考性都比原来更深入,再加上四方艺术湖区的独特环境,使得艺术的沉浸感比以前更强。”孔超说。
从“博览会”到“艺术季”,跳脱出以交易和展示为主的传统框架,转向“策展+影像+在地联动”的叙事形态,通过强化影像项目策划与呈现,形成学术研究、影像放映、教育推广与社区参与相互交织的复合文化生态。
记者了解到,本届艺术季策展团队以“叠影”为主题展开构思,回应影像媒介的视觉特性,并探讨记忆、技术、身份与观看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策展人围绕特定主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艺术家群展,呈现新生代创作的精神图谱;另一方面,各参展画廊则受邀在独立展区中呈现单个艺术家的影像个展,以影像为媒介,穿梭于现实、虚构与历史的多重叙事维度。
通过这一路径,本届艺术季既展现前沿影像与当代艺术表达,也在不同世代的创作者之间搭建交流桥梁,让影像成为激发社会能量与公众共鸣的媒介,为南京带来兼具视觉张力与思想深度的艺术体验。
南京国际艺术季的升级与转型,使艺术实践与城市文化更加紧密结合。
【记者手记】
向世界发出来自南京的文化邀请
南京国际艺术季,是一张来自南京的文化邀请函。
深耕多年,这一艺术盛会推动当代艺术在南京的稳健落地与持续生长,也让机构、画廊、艺术家、观众与市民被有效联结,艺术在更广阔的公共层面焕发出活力。
通过海内外艺术家创作、互动,南京国际艺术季正在促进跨文化理解与艺术创新,同时,艺术季走出特定文化空间,延伸至城市街头巷尾,打破传统展览空间边界,让艺术真正融入南京市民日常生活场景,实现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
【观展小贴士】
门票:78元/人
展期:持续至11月16日
地点:南京市浦口区珍七路9号四方艺术湖区美术馆
本版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