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君文
近日,北京警方发布通报称,青年演员于某某(男,37岁)酒后意外坠楼身亡,个别人员为博眼球、蹭流量,在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公共秩序。
一个生命的意外逝去,本就令人痛心。然而,少数人的不当行为,不仅对逝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更如同“毒素”一般,污染着舆论环境,严重扰乱网络公共秩序。在3名相关责任人依法受到惩处后,我们有必要反思:在网络空间,将他人悲剧当作消费素材的不齿行为,为何屡屡能成为博取流量的“商机”?
原因无他,“猎奇”或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最有效的流量密码,越是容易引发激烈反应的内容,越是容易获得转发和讨论,而真相,则往往沦为牺牲品。在于某某事件中,个别网民不满足于事实本身,而是热衷于编造各种离奇、挑战常识、满足窥私欲的内容,在算法“不问真假,只计算热度”的推波助澜下,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越离奇越真实”的悖论。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此“猎奇狂欢”的蔓延,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公共舆论生态。从明星绯闻“霸屏”到虚假信息泛滥,从低俗内容传播到不正当竞争,网络空间乱象在很大程度上已能左右公众的认知判断。长此以往,真实与善意会在“劣币驱逐良币”中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将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流量争夺。对此,除了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更重要的是公众主动“亮剑”,对猎奇炒作说“不”。这是因为,任何的盲目“吃瓜”、转发、点赞,都可能沦为“黑红也是红”的养分。
网络的魅力在于连接,而连接的灵魂在于善意。社交媒体虽为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但“自由”绝不等于“无界”,任何企图以“博出位”代替“有价值”、以“起哄闹事”代替“理性传播”的苗头,都是对营造清朗空间的背离。因而,唯有让集体理性战胜个体猎奇,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对低俗内容的共同免疫力,进而从根本上抵制网络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