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全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金陵大地稻浪翻金、瓜果飘香,铺开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这画卷,是汗水浇灌的喜悦,是科技赋能的高效,更是南京都市现代农业书写的一份与众不同的“强市答卷”。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片希望的田野,一同聆听丰收的鼓点,探寻南京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密码。
看“丰”景 粮食安全根基更牢固
9月下旬,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高标准农田内水稻长势喜人,稻叶稻穗绿中带黄,已有成熟迹象,再过10天左右,就可以开镰收割。随着秋收临近,合作社负责人张立友几乎每天都要到田里看一眼,抓一把稻穗,在掌心掂掂分量。
今年张立友种植了近3000亩水稻,尽管中间遇到了一些高温干旱天气,但是对于水稻影响微乎其微,“这因为我们合作社的土地基本都是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灌溉施肥都非常方便,从目前水稻长势来看,今年产量预计提高不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南京地形“六山一水三分田”,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效弥补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在有限的资源里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近年来,南京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建设标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让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截至目前,南京域内18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40万亩,占比达76%左右,力争到2035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另一方面,南京市大力践行“藏粮于技”战略,将“优质高效”贯穿于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各环节全过程,以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为引领,推进从种到收“四新”成果全覆盖,目前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全市稻麦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98%,全市主要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农户种庄稼,谁都盼丰产更丰收。然而,以往不少农户“种得好”却不能“卖得好”,往往丰产不丰收。“种得好”在供给端保证农产品品质,为“卖得好”奠定基础;“卖得好”则需要加强农产品从田间走向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干预,用链式思维指导农业生产,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好收成”变为“好收入”。
对此,南京市按照链式思维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强链、补链、延链行动,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精品蟹虾等八条特色产业链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去年农业特色产业三产融合总产值超470亿元、同比增长超17%,初步实现了增产量向增质效转变、重一产向重三产融合转变、“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探“新”路 科技赋能农业向未来
生菜、冰草、角堇……在位于溧水南京国家农高区的“深能植物工厂”,这些蔬菜、花卉不是生长在传统的农田里,而是在恒湿恒温的玻璃房内。通过无土栽培,利用营养液配方及循环利用技术,可全程智能化调节植物生长。
“工厂顶部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与LED灯结合,模拟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光照环境。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农田种植的30至40倍。”负责“深能植物工厂”运营的南京日昌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这种环境下没有病虫害,蔬菜干净卫生,深受上海、杭州等周边地区市场欢迎。”
就在溧水“深能植物工厂”蔬菜茁壮成长的同时,隔壁高淳区的一种金秋美味即将走上消费者餐桌,它就是固城湖螃蟹。走进高淳国家现代农业园,上万亩标准化的蟹塘整齐排列,蟹农们正抓住上市前的最后关键期加紧育肥。
“我们的固城湖螃蟹坚持生态高效养殖,不使用激素、不催长,让螃蟹自然成熟、充分蜕壳,最终养出‘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靓丽外形,以及蟹黄饱满、蟹肉清甜的绝佳口感。”蟹农孔祥林说,当然其中还少不了科技支持,蟹塘周围安装了数字化的智能养殖设备,能自动监测塘口溶解氧、水温、pH值等数据,有这些技术,养蟹从“靠经验”“看天吃饭”变成“科学养殖”“智慧养蟹”。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近年来,南京市着力打造农业科创“策源地”,充分发挥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和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国字号”农业科创平台集聚优势,打造形成10多位院士领衔的农业领域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00余个,培育发展涉农高新技术企业超80家,为都市现代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科创力量。
此外,南京市还以深化整市推进农业数字化试点建设为契机,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展数字化设施装备提升改造、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数字农场(牧场、渔场)建设。截至目前,建成智慧农业(渔业)园区5个,数字农场(牧场、渔场)11个,打造市级数字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21个。
令人欣喜的是,南京市的智慧农业实践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在9月6日第五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的“从创新到影响力:通过南南及三方合作推动数字与数据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应用”平行分会上,市农业农村局作为农业代表进行了智慧农业应用优秀实践分享。下一步,南京将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支持数字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推进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农业“南京经验”。
品“村”韵 和美乡村塑形更铸魂
龙尚村位于南京东南郊青龙山脚下,从马群开车20分钟就能到,山上藏着驴友们推崇的“小川藏线”,山下是汪汪碧水的龙尚湖,整个山村迤逦于大山平湖之下。漫步金秋时节的龙尚村,远眺,群山环绕、山水秀美,近看,乡间小路整洁平坦、沿路民宅美观秀气,随时可以偶遇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
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还是“欠发达村”。从落后的小山村到先进的文旅村,转机出现在2017年。依托特色自然资源,当年,龙尚村邀请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村里做规划,制定了江宁区首个以行政村为主体的发展规划——龙尚漫谷发展规划,整体开展村庄形象重塑,做活“山水文章”,吃上“旅游饭”。统计显示,当地现有各类业态共计76家,各类业态年增加村集体收益421万元,去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今年该村成功入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刊发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2025》,为南京市唯一入选村。
不仅仅是龙尚村,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进,南京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市各个乡村上演美丽蝶变,一幅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在广袤田畴铺展开来。据了解,近年来,南京市坚持抓重点、补短板、促融合,加快建设具有金陵村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均保持100%。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南京市还围绕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积极培育良好乡风民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之力。
高淳区茅山村创新发挥“八仙桌议事”“民生议事堂”等乡村治理机制,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整个村子从“面子”美到“里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以基层治理促融合发展之路,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又获得“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下一步, 南京市将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精心培育金陵村韵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建设从点上布局向连片示范拓展、从单一功能向功能集成覆盖、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更高标准提升延伸。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南京,丰收不仅是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更是城乡融合、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从“舌尖上的美味”到“指尖上的智慧”,从“生态里的乡愁”到“产业中的兴旺”,南京正牢牢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定位,以“农”墨重彩,加快绘就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