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一入秋,南京便美成了“金陵”

2025-09-23 09:44:52|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玄武门路两侧乌桕树色彩斑斓,宛如画卷,勾勒出金陵秋日的浪漫韵味。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玄武门路两侧乌桕树色彩斑斓,宛如画卷,勾勒出金陵秋日的浪漫韵味。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太清路栾花盛放,携来秋的韵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太清路栾花盛放,携来秋的韵味。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春季时,和燕路快速路沿线种植的桃花盛放,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春季时,和燕路快速路沿线种植的桃花盛放,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坐标情侣园栾树大道:在这里遇见南京秋天的第一场烟花!”“坐标石头城路:微风吹动了黄金雨,谁不想来踩踩这一地的金秋?”……近日,随着金灿灿、红彤彤花果同期的栾树开花结果、变得五彩斑斓,南京街头“看栾树、拍栾树、品栾树”的观赏潮接连涌现。千余人先后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赏栾盛事”,“南京发布”视频号也连发两条视频,告诉大家“南京的秋天,从栾树开始!”

金陵渐上“秋妆”  南京行道树即将“焕颜”

9月19日下午1时许,记者在建邺区太清路、中和路等路段骑行自行车时看到,道路两旁均栽有10米多高的栾树,其中在中和路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还加种了一排栾树,更显绿树成荫。

栾树属落叶乔木,树形端正,树冠像把撑开的大伞。每到初夏时节,栾树的枝叶愈加繁茂,至初秋时节其黄色花朵开始逐渐绽放,最后满树金黄,明晃晃的极为耀眼。入秋后,其叶片由绿转黄,花朵落下,蒴果挂满枝头。其果实中空,成熟时果实呈红褐色或橘红色,犹如大串的小灯笼挂在枝头。

与给人极致静谧感觉的太清路栾树不同,挺立在石头城路两侧的栾树则显得热闹很多。此处位于南艺后街,沿街一侧是“水木秦淮”步行商业街区,远处还有一座高耸的江苏电视塔。大学、街区、高塔,再加上花果满树、灿烂似锦的栾树,如此美景,让三三两两在树下休闲散步的市民,以及捧着一杯咖啡匆匆而过的市民等都被打动,不约而同停下脚步、掏出手机,记录这难得的美好秋日时光。“太美了!”“这是树与城市的最美结合!”现场,不时有市民发出赞叹。

“见栾华而知秋来”“别眨眼,这只是极美南京的开始”……网上,有南京生活经历的网友纷纷奔走相告一件“大事”——南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记者从市绿化园林局获悉,接下来,随着气温和季节进一步转换,我市行道树中银杏、枫香、榉树、乌桕等各种彩叶树也即将开始变色,特别是全城8万株法桐即将换上“金妆”,为最美“金陵”的到来增添浓重一笔。

枝丫间见流量  一棵树“带火”一座城

行道树之于南京是特别的存在,因为一棵树“带火”一条街(巷)的案例比比皆是。

今年“五一”期间,颐和路因为一棵“歪脖子树”,再次火爆出圈。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颐和路,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每年吸引不少人前来打卡。但因为一棵树而“火”,颐和路还是头一回。

该树位于颐和路11号,是一棵枫杨树,其枝丫呈现4个分叉形态,因其中一个枝干旁逸斜出,树形奇特引人注目。博主@小w曾在其视频中记录颐和路排队“盛况”:深夜12时,颐和路上一条长队蜿蜒十多米,约30人正在排队等候拍照。有数据显示,今年5月1日—2日假期中,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同比上涨超10%。

鸡鸣寺路的樱花,每年花开时节日均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该道路仅三四百米长,种有100多棵樱花树,于3月中下旬绽放。为保障游客安全,每年此时鸡鸣寺路周边几条道路都会实施临时管控措施,但即便这样,该道路每年仍旧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樱花盛开期间,#南京鸡鸣寺樱花树下人比花多#的词条,牢牢占据同城热搜榜第一,5000多万人围观讨论。

不仅如此,拥有100多株银杏树的北京西路,每年深秋都会在全城刮起一阵“银杏风”;进香河路两旁种植的水杉树,至今仍是“老南京”拉近与外地人距离的一个趣味问答——“进香河路为什么会种植水杉?因为这里曾经是一条河,现已隐于地下。”御道街两旁挺拔的雪松,则是雪后摄影师们的“心头好”……

4次升级迭代  从“列树表道”到城市彩化

南京近现代行道树种植历史距今已有约130年。南京市园林和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小军介绍,清朝末年,南京下关码头开埠,很多货物从下关码头送往全城,城市道路也随之修筑开来,其中,连接下关码头与总督衙门之间的江宁马路,有柳树等作为行道树,这是南京近现代已知最早的行道树。1907年,南京又修建了第一条铁路——沪宁铁路支线,从金川门入城直通城内,两侧又种植不少行道树,以杨、柳、槐等传统植物为主。

南京第二次大量种植行道树是在20世纪20年代。按当时城市建设规划,南京自1928年起,先后修建中山大道、黄埔路、白下路等柏油马路,形成如今南京主城的总体格局。上述道路两旁,人们栽种了早在1870年就被一位法国人传入南京的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第一任市长。他倡导并推动南京大规模种植行道树,其中第一批法桐就有7021株。

在大量种植落叶乔木基础上,南京自1958年—1959年后,开始优先种植雪松、水杉、香樟等常绿树。如20世纪60年代御道街种植的雪松、20世纪60年代广州路栽种的香樟、20世纪70年代进香河路种植的水杉等。

2014年,南京行道树种植格局迎来大变革:南京启动城市绿化彩化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大量种植乌桕、榉树、枫香、栾树等变色树种,逐渐把南京装扮成一座彩色都市。例如,在龙蟠中路、扬子江大道、老门东等地,大量种植乌桕,一到深秋时节,满树叶片红黄交替,分外动人。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南京主城六区行道树累计44.2万余株,树种主要有香樟、法桐、栾树、高杆女贞、银杏等103种,其中落叶树种83种、常绿树种20种;从数量上来看,香樟数量最多,约12.7万株,法桐次之,约8万株。

“骨骼”强健“品质”坚韧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样建成

南京行道树百年演变背后是城市绿化建设理念之变。

“一开始,人们考虑的是行道树须具备净化空气、吸附粉尘、杀菌减噪等生态功效,同时兼顾适应性。”市绿化园林局城市绿化管理处处长臧廷亮说,如对南京有重要意义的法桐,不但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带来遮阴、降噪等生态效应,还能高效净化空气,因而一经引进很快被广泛种植。香樟也由于具有强大的空气净化能力,可吸附灰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被广泛种植于广州路等城市主次干道。

不仅有“骨骼”强健的香樟,亦有“品质”坚韧的雪松。南京种植行道树还考虑到其与城市历史人文、时代审美及精神内涵的契合度。以市树雪松为例,其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1500—3200米地带,为常绿乔木。1935年,两棵从印度引进的雪松被种在“总统府”子超楼前,开启雪松在南京种植的开端。20世纪60年代,雪松被种植于御道街、北京东路等主次干道,1982年,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将雪松定为南京市市树,象征坚韧精神。“雪松挺拔雄伟,品格刚毅,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市绿化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城市内涵和树种的双向选择。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愈发繁荣,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表达。落实到行道树上,便是本土化、彩化、园林化、林荫化以及景观化。

从绿化到彩化,南京行道树及园林绿化实现质的飞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1平方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市绿化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结合地方特色,科学开展城市绿化工作。“如扩大乌桕、榉树、无患子、黄连木等乡土树种栽种数量,多种植柿子等浆果类树木等,在降低绿化维护成本的同时还能为鸟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家园,打造一个可持续、能共享,兼具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绿化空间。”该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让南京之美时时见、处处见

“什么样的城市绿化是好的绿化?”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一路追问。

今年8月一天中午,记者在绿树成荫的中山东路带着温度计做遮阳效果实测,结果显示,树荫下温度为34.2℃,而远离树荫仅5分钟后,温度计数字立即上升至40.7℃。“推窗见绿、行路有荫”是记者在现场对南京道路及城市绿化最大的感受。

“量”的基础上,“质”的满足更难得。日前,记者骑自行车慢行在建邺区庐山路上。这条长约5公里的道路两旁依次种有雪松、香樟、梧桐等高大乔木。大乔木间隙,开着花的紫薇、变黄的金陵黄枫等小乔木不时穿插其间,不断丰富路人的视觉。地上,还种有喇叭花、一串红、万寿菊等开花植物。其间,记者还经过河西中央公园,不少老人正带着三五岁大的孩子在此休闲散步,“出门进园”成为更多人的日常。

看到老人、孩子的笑脸,记者深刻感受到,让居民能时时感受城市山水之美、处处可见城市生态绿化之美,才是好的城市绿化。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