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电子瞄准“车规级”敏感保护元件这一领域深耕15年——
小电机“穿”上“防护衣”,“全国第一”这样炼就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
下大雪后,汽车雨刷刮片极易被牢牢地冻在玻璃上。如让刮片强行“开机”,阻力增加会导致雨刷电机转子电流逐渐上升,转子线圈温度持续升高。当温度超过电机漆包线的阈值时,就会出现绝缘漆熔化、线圈短路烧毁问题。这时,在电机中安装一个设备,温度过高时自动切断电源,就显得十分必要。
事实上,这样的设备早已存在,业内称为敏感保护元件。就在10多年前,国内“车规级”敏感保护元件基本被欧美企业垄断,直到南京海川电子有限公司异军突起,成长壮大。历经15年深耕,如今,海川电子在“车规级”敏感保护元件销量上位居全国第一。国内汽车电路保护元件“销冠”是如何炼成的?昨天,记者走进位于六合经济开发区的海川电子,听公司总经理常江娓娓道来。
探路:从国外垄断到自主研发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5年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常江入职了一家从事敏感保护元件生产销售的企业,历经10年摸爬滚打,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企业技术副总,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由于汽车对敏感保护元件的可靠性、使用寿命、精度、一致性等要求更高,国内企业生产的敏感保护元件不达标,只能用在家电领域。常江所在的企业也不例外,与国内一众企业一起在这片“红海”市场搏杀。看着附加值更高的“车规级”敏感保护元件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车企不但没有议价能力,甚至不得不用现金提前3个月订货,他并不甘心。
国货当自强!这种使命感催促着常江作出抉择。2010年,放弃高管工作,他与合伙人一起“下海”创办了海川电子,瞄准“车规级”敏感保护元件这一领域,与国外企业同场竞技。
把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常江一心扑在研发上,除了吃饭、睡觉,一直泡在实验室,反复开展试验。创业前两年,只有投入不见效益,合伙人选择了退出。常江不想半途而废,遇到资金问题时甚至把房子卖掉,一家人租房生活……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慢慢迎来了“曙光”——一个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表面印有“HCET”(海川电子英文简称)的“车规级”敏感保护元件“出炉”。
领跑:从产业新军到销量冠军
研发之路坎坷曲折,销售也并非坦途。虽然相较于国外竞品价格低了超30%,但缺少应用场景,下游客户不敢贸然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初入市场的海川电子一时难以破局。
换种思路。无法直接打入汽车生产环节,常江就从售后市场切入,通过维修替换实现产品“上车”。同时,积极参加法兰克福汽配展等大型展会,逐渐打响了名气、打开了市场,受到宇通、长安、尼桑、长城等主机厂的青睐。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乘车舒适性能的要求不断增长,敏感保护元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江以座椅加热为例,座椅加热在以往并不常见,近年来,主驾座椅可加热,随后扩大到副驾直至全车座椅均可加热,作为敏感保护元件的温控保护器得以大显身手。同理,电控座椅越来越普及,过流保护器也不可或缺。
在海川电子展厅,记者看到,一个个仅有指甲盖大小、“长”着两条细长金属“腿”的保护器整齐排列。“它们为汽车玻璃升降电机、雨刮电机、座椅电机等‘穿’上‘防护衣’。从三一重工的工程车到普通乘用车,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都有我们的产品相伴。”常江介绍,目前,作为国内多家主机厂协作单位的长期供应商,海川电子在国内“车规级”敏感保护元件销量上位列第一。
进阶:从本土崛起到扬帆出海
从寂寂无名到销量冠军,海川电子一直保持“不能原地踏步”的清醒和自觉,每年拿出营收的5%用于研发,现已拥有30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自主专利,构筑了企业发展“护城河”,并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市瞪羚企业。
“品质是海川人的尊严”。在公司生产车间入口处,这几个大字来回滚动,分外惹眼。常江介绍,秉承着“为全球用户提供安全、环保、可靠的温度&电流保护综合解决方案,让安全遍布每一个角落”这一使命,海川电子坚持以精湛的技术力、过硬的制造力和精细化管理推动生产,产品相继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美国UL、加拿大CSA、欧盟TUV、日本PSE国际安规认证。
这不但为海川电子揽下了大量国内订单,还赢得了不少国外客户。常江告诉记者,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欧盟、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安装在宝马、奥迪、大众等品牌汽车上,产业版图不断扩大。
敏感保护元件看着很“小”,最小的还没有小拇指指甲盖大,作为国内头部企业的海川电子,去年产量也尚未突破一亿个。然而,在常江看来,这个产品却很“大”,关乎着行车安全,牵动着千家万户。“瞄准车规级,迈向世界级。”他表示,用匠心精神打造海川电子百年品牌,立志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路保护元件和传感器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