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在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答卷

2025-09-23 07:46:27|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4年超900名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南京

在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答卷

庄梦妮(右)正在协助关工委“进万户”调研。 受访者供图庄梦妮(右)正在协助关工委“进万户”调研。 受访者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9月15日至16日,溧水区永阳街道12345受理中心,电话铃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江苏大学毕业生赵亦扬正对着屏幕核对工单——她手指点开标注“房屋漏水”的诉求记录,快速调取社区划分表与过往类似工单,确认交办单位后按下“派发”键。

同一时刻,高淳区淳溪街道的陈澳英提着笔记本走进小区,用熟悉的高淳方言和老人唠着家常,记录下“垃圾清运不及时”的反馈;六合区龙袍街道的庄梦妮则蹲在“梦想小屋”里,拿着清单逐一核对新添置的书桌与书架,听孩子说着“想在这儿写作业”的心愿。

这三个不同场景,是江苏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的生动切片。

今年6月,第三批262名志愿者顺利离岗,而从全省41所高校选拔出的新一批354名志愿者,自8月起已陆续投身基层各岗位。

自2022年计划启动以来,南京团市委已累计招募培训900余名志愿者奔赴一线。志愿者们的基层故事,不仅藏着青年成长的清晰轨迹,更印证着这项计划在培育青年担当、优化基层治理、激活乡村动能中的深层价值。

校地定向“连接器”赵亦扬——让政策落地有温度

“我的工作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政策,一头连着百姓。”赵亦扬是校地定向志愿者,初入计划时对“基层服务”仅有模糊概念,而如今“连接”已成为她基层经历的核心关键词。

在校期间,Office高级应用、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她打下扎实基础,让她能高效处理每日工单汇总、日报周报撰写等工作。刚上岗时,社区划分不清晰、部门职能不熟悉曾让她派发工单效率低下,“同事帮我系统总结社区情况,我也学会查过往工单判断交办单位,慢慢就上手了。”面对工单信息不全需与群众沟通的压力,她效仿同事的沟通技巧,逐渐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最让她难忘的,是化解某小区充电设施建设矛盾的经历。该小区拟在公共草坪新增非机动车充电设施,因公示不全面引发居民对“破坏绿化”的不满,大量工单涌入。赵亦扬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走访调解,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最终让不满转为认可。“12345受理中心是上传下达的枢纽,我们把政策‘翻译’成百姓听得懂的话,再把诉求反馈上去,疏通‘堵点’就是我们的价值。”

如今,她明显感受到南京基层治理效能的升级:居民可通过小程序提交问题,12345热线与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双管齐下”,办理流程公开透明;专职网格员的配备,实现了民情秒达、纠纷早调,“基层治理越来越精细,我们的‘连接’工作也更有方向。”

校地定向模式的价值,正在于“提前锁定服务方向”。比如,根据基层岗位需求,引导高校设置适配课程,让大学生带着“现成技能”到岗,有效避免了学用脱节。正如赵亦扬所说:“我们不用在‘找方向’上浪费时间,能直接把精力放在‘解难题’上。”

普招“成长者”陈澳英——发挥本土优势解居民急难愁盼

“选择回高淳服务,就是想用好熟悉的方言和文化,更快走进百姓心里。”江苏海洋大学的陈澳英是高淳区淳溪街道办事处的普招志愿者,本土优势让她快速融入基层,而“成长”则是她对这段经历的最佳注解。

最初,陈澳英以为基层工作仍是传统助农扶贫,实际发现这里更注重发挥年轻人的创造性——有文字功底的去宣传办,细致沉稳的做需求统计,擅长沟通的可参与直播助农。

新手期的焦虑,在同事的耐心带领与领导的包容鼓励中消散。她学会用“心理暗示+多做多看”克服紧张,如今已能熟练处理居民诉求:面对政策理解偏差的居民,她耐心讲解平复情绪;发现小区垃圾乱堆放,她联系社区与物业及时清理。当居民见面主动和她打招呼时,她知道“自己真正融入了社区”。

在她眼中,南京乡村的变化实实在在:民生保障上,信访箱、热线值班、网上反馈平台织就“诉求网”;农业发展中,专业技术指导解决蟹塘水质等问题,直播助农打通销售堵点。“基层工作让我做事更细致、情绪更稳定,也懂了‘把小事做好就是贡献’的道理。”

普招有利于更好挖掘“本土人才”的潜力——这些生长在乡村的青年,对家乡有更深的情感联结,也更懂居民的急难愁盼。而计划给予的岗前培训、同事帮扶,更让他们从“有热情”的大学生,成长为“能干事”的服务者。“不是乡村需要我们,是我们和乡村互相需要。”陈澳英说,她在帮居民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耐心与细致,这些成长是校园里学不到的。

续签“坚守者”庄梦妮——双向奔赴中点亮乡村未来

“我和乡村是双向奔赴,我为它付出,它也让我成长。”南京工程学院的庄梦妮是六合区龙袍街道办事处团工委的续签志愿者,从“短期服务”到“长期坚守”,她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愈发深刻。

最初因岗位调配来到团工委,大学期间校青协的活动策划经验让她迅速上手。服务满一年后,“能接触最真实的一线问题、积累成长经验”的深刻体会让她选择留下。如今,她正忙着“梦想小屋”验收,“4间小屋已建成,正在核查物资、收集孩子反馈,确保每个细节都到位。”

她推动的关工委农业研学活动,是她眼中最有价值的工作——4期非遗研学带15名青少年认识蟹黄汤包、东沟老鹅等本土文化,“让孩子感受家乡魅力,就是在为乡村留住文化根脉。”曾经觉得乡村振兴“宏大遥远”,如今她明白,“一间小屋、一次研学、一件民生小事,都是振兴的一部分。”

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农业的“科技感”升级:无人机打药、播种机播种已成常态,农户还探索家庭农场、采摘研学,“农业不再只靠‘体力’,附加值越来越高,乡村未来更有盼头了。”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续签机制的价值,在于培育“长期服务者”。他们熟悉乡村情况,了解工作流程,能推动项目从“短期落地”向“长效运行”转变。庄梦妮就计划把研学活动打造成品牌,“不只是办几次活动,还要让它成为龙袍街道的文化符号”。

从校地定向到普招,从首次服务到续签坚守,900余名江苏大学生志愿者虽岗位不同、经历各异,却有着共同的特质——赵亦扬强调“沟通协调是核心”,陈澳英认为“不断学习是关键”,庄梦妮则看重“耐心与换位思考”。他们在基层收获满足感,也用行动证明: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能碰撞出振兴的蓬勃动能。


作者:余梦迪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