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走!去朝天宫“认亲”

2025-09-19 14:09:36|图文来源: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

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

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

……

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北阴阳营遗址、营盘山遗址、昝庙遗址、薛城遗址、西街遗址……展览中,一个个遗址的出土文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将“何以南京”娓娓道来。

在营盘山遗址

遇见最早的“南京面孔”

特展中,有一件陶塑人面像格外引人注意。这小小的陶塑人面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是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面孔”,被称为“金陵先祖”。据策展人朱晓雪介绍,陶塑人面像出土于营盘山遗址。该遗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营盘山,由南京市博物馆于20世纪80年代主持发掘。

营盘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公共墓地,此次共发掘出31座墓葬,出土了600余件随葬品。专家根据出土的陶器与玉器的造型特征判断,营盘山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北阴阳营二期至崧泽文化时期,距今5000余年。

营盘山遗址填补了南京地区史前考古文化空白,证实当时存在较高等级的聚落。

在出土的随葬品中,玉器数量占比近半数。在本次展览中,观众不仅能看到玉璜、玉璧、玉环等常见玉器,还有造型独特的动物形玉器,如龙形、兔形、鱼形等多种形态,此类玉器制作技艺精湛,反映出当时先民已掌握较高的治玉工艺水平。专家推测,陶塑人面像为祭司或祭祀活动参与人员的形象。在当时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先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陶塑人面像寄托着他们对风调雨顺的愿望,而祭司身份象征神权,承担着人神沟通媒介的职能,在新石器时代社会中具有崇高地位。

在北阴阳营遗址

遇见南京最早的“居民区”

不同尺寸的石钺、精细打磨过的七孔石刀、各色精美的玉璜……这些文物都来自位于鼓楼区北阴阳营遗址。

6000多年前,南京最早的“居民区”就诞生于此,如今,这里是人间烟火气蒸腾的北阴阳营8号小区。

南京博物院编著的《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记载,北阴阳营遗址是1954年9月某基建工程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的。

北阴阳营遗址可以划分为新石器时代、商代、西周三个文化层。而北阴阳营文化是指在南京地区距今6500年—5500年的一支考古学文化。

从遗迹和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出,北阴阳营文化时期,南京先民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以石斧、穿孔石斧、石铸等砍伐和加工工具为最多。人类定居村落的建立,必须以有固定的生活资料来源为前提,可以肯定,当时的原始农业已比较发达。

北阴阳营文化时期总共出土1580多件随葬遗物,其中石器554件,占了约1/3,玉石饰品371件,这在中国同一时期的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薛城遗址和昝庙遗址

遇见“猪猪侠”“大眼萌”

在这次展览中,两件“萌兽”——“猪猪侠”和“大眼萌”,堪称展厅的“顶流”文物,而这两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足够精彩。

“猪猪侠”是出土于高淳薛城遗址41号墓的石猪,长48厘米、宽11厘米,重达12.9公斤,是一件新石器时期的随葬品。

考古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教授介绍,主流观点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两汉时期,猪和财富有一定关联,“石猪的造型与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大玉猪造型相似,这不仅显示了长江南北岸的先民在几千年前有着相似的埋葬风俗和信仰,更表明他们可能同属于一个文化共同体。”

江宁昝庙遗址的兽面纹玉梳背饰件,被称为“大眼萌”,尺寸约半个手掌大小,上端刻有弧线型冠状纹饰,下端设三个扁榫,每个榫中部钻有圆孔。

通过与良渚文化时期玉背象牙梳的对比,可推测“大眼萌”应为玉梳背,梳齿正是通过玉片下端的扁榫及圆孔与之连接。它不仅是一件精美饰物,更是良渚文化高等级玉器的代表。其上所饰的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通常被视为神灵或祖先的象征,具有神秘而威严的意象内涵。

根据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南京的主城区很可能位于今天江宁区的陶吴、横溪和小丹阳一带,即以横溪街道为中心的区域。这一判断的依据之一便是江宁昝庙遗址。

在西街遗址

遇见南京城最初的模样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展览系统性地展出了南京西街遗址长干古城的考古发现成果。长干古城的文化面貌属于湖熟文化,是南京本土的特色文化。

长干古城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将南京的建城史前推600年,也就是说,南京3100年前就已经建城。

许多观众驻足于长干古城考古成果展柜前,在一件件文物中找寻南京城最初的模样。

饰有三角划纹的灰陶尊具有明显的商代风格,红陶斝则带有中原二里岗文化的特征。这些文物证明,当时的南京不仅是江南文化的核心之一,也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这片历代地层叠压、见证南京历史的地块上,不但发现了3100年前的长干古城,还发现了南朝梁代时期的御道和门址。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