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证实树种多样性可显著提升森林光合能力
引入“太空望远镜” 南大团队解锁“森林密码”
南报网讯(记者 何洁 实习生 黄佳琪) 南京大学张永光教授团队突破传统研究局限,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与海量实地森林调查大数据创新结合,首次在全球尺度上证实树种多样性是促进森林光合作用的关键因子。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植物》上。
长期以来,“植树造林吸碳”已成为共识,但单一树种造林与多树种混合造林哪种效果更优,一直是科学界亟待解答的关键问题。“过去相关研究多局限在一小块林地,我们想弄明白在更大尺度下,树种多样性是否还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张永光解释,不同于草地、农作物可进行小范围控制实验,森林生态系统复杂且难以干预,大尺度的直接实验几乎无法实现。对此,团队创新性地将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遥感技术与全球967个森林大样地、超70万个样地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结合,如同为地球装上“太空望远镜”,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宏观观测。
研究发现,树种多样性是全球森林光合作用的重要决定因子,树种越丰富的森林,光合作用能力越强。张永光解释,树种多样的森林像一个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的团体:有的优化树冠光照分布,让更多叶片参与光合作用;有的提升叶片氮含量和光合酶活性,增强最大光合能力。这种协同效应在热带、亚热带森林最为显著,寒带高纬度地区相对较弱。
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大尺度森林生态研究的空白,为理解全球碳循环提供了“全新视角”,也让大家看到,每一棵不同的树,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光合动力单元”。
研究还传递了一个关键认知:保护森林、维护树种多样性,最终会反哺人类生活。“近年来极端高温等气候问题频发,与碳排放、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而森林是最重要的自然解决方案之一。”张永光强调,保护森林不只是专家的事,每个人减少破坏植被、支持生态保护政策,都是在为多样森林作贡献,这便是研究最切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