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四链”融合助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9-17 07:18:5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田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方向,是国家科技和产业战略的关键载体,也是世界各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中博弈制胜的关键变量。深入研判未来科技迭代主流方向,依托要素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通过营造良好发展软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未来产业以颠覆性前沿技术为底层架构,其内生培育壮大既需要科技创新从0到1的突破性发展,也需要实现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这一演进过程彰显了生产力的蝶变,是涵养新质生产力未来爆发式飞跃发展的沃土。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应遵循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系统逻辑,将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持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体到微观层面,“四链”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表现为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匹配投入,可持续驱动新兴技术的创新性突破,进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既然“四链”融合是做强做优做大未来产业的关键着力点,发展未来产业就要动员各方主体力量,锚定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相融相通这一战略目标,凝聚合力助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凸显企业主体地位。企业是“四链”融合的关键主体,决定着产业链、创新链的耦合互馈水平,更是人才链、资金链发挥作用的功能单位。实施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中心,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同其他创新主体融通创新,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培育一批“链主”企业,以“链主”企业激活生态。支持龙头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并购重组、跨国科研协作和购买知识产权等,推进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向本土集聚,同时引导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制定各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清单,引培“链主”企业,加强未来技术储备,加快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创新持续演进的内生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得以经济价值化的具体过程。以“四链”融合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必须体现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探索设立“未来产业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招标,鼓励前沿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颠覆性的重大理论发现。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政、学、产、研合作联动,锚定重点技术领域,抓好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企业家和技术经理人培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精准对接,引导建立供给、需求两端的技术清单制度,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深入推进政府投入方式创新,探索成立未来产业基金会,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连接点,帮助企业将技术研发成果进行转化。

三是做强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急需的紧缺人才,发挥资金链的引力作用,做好人才引育工作。整合各类人才政策,将对产业的扶持转向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制定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一事一议”政策,对接国际通行的创新人才评价标准、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制度,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促进国际高端人才引留及对本土人才培养的反哺。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投入促进机制,建立和打通人才数据库,鼓励企业围绕自身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或关键技术所需人才开展“揭榜招贤”。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对口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育人功能,优化未来产业相关的学科设置,牵头引导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双向导师制,加快培养储备未来产业所需的高精尖人才。

四是优化金融服务。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资金链是实现“四链”融合的关键物质基础,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必须做好金融这篇大文章。要注重打造“从0到10”的全过程科技金融生态,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鼓励商业银行提供从技术到产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推进开发利用企业公共数据,积极对接金融集聚区资源,探索信用获取渠道畅通、由政府担保的数字金融创新,为未来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间接融资。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牵头成立未来产业天使基金,带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企业,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稳健资本池。设立政府层面未来产业基金和商业化专项基金,基金投资可按一定比例与政府补助挂钩,充分发挥基金对未来产业的导向作用。积极整合上市服务资源,搭建服务载体平台,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和推介,推动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