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对“什么是党的文化领导权”“为什么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如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文化领导权核心地位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党的文化领导权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重大发展,凸显了文化领导权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巩固意识形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有助于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另一方面,能够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市场的逐利性可能导致低俗、媚俗文化产品出现。党对文化的全面领导可引导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促进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方向发展。
践行“两个结合”,夯实文化领导权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两个结合”对于文化建设与文化领导权巩固具有根本性意义,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核心指引。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能让党的理论精准对接中国社会问题,使民众切实感受到理论的指导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激活了古老文化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等诸多瑰宝,如“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结合,能增强民众对国家治理理念的文化亲近感和认同感;“和而不同”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结合,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民众从文化根源上认同国家秉持的和谐共生理念。从实践维度讲,“两个结合”推动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让主流文化的领导力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文化理念的向心力。“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为文化领导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文化领导权活力
守正意味着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同时,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时代记忆,是凝聚民族力量、构筑文化认同的核心源泉。创新是为文化领导权注入源源不断活力的动力引擎。在全球化与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化传播方式与受众需求发生了深刻变革。要通过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与产业模式,如利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讲述中国故事,能让文化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创新还体现在文化内容的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领导权在动态发展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守正创新还体现在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平衡上。我们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在文化创作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突出意识形态工作,把握文化领导权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原创性贡献的鲜明表征,抓住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在多元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突出意识形态工作能确保主流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同时,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重要体现。它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团结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下,强化民族认同感与社会归属感。通过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为整个社会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民众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有统一的思想指引,避免陷入价值混乱与认知误区。当下,各种思潮纷繁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不断通过文化渗透等手段企图扰乱我国社会思想稳定。面对这些挑战,只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这个关键,才能有效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文化领导权价值
价值取向体现了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和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内涵,强调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体现了党在文化领导中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使文化领导权的行使更具价值和意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增强文化传播与话语权,拓展文化领导权空间
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与话语权的构建成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外在表现与拓展手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自身的价值内涵,还依赖于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文化的传播力是文化影响力的先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将中国优秀文化推向世界。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推动文化产品出口等多种形式,让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与认知度。从话语权构建来看,话语权是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支撑。在国际舆论场中,西方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解甚至歪曲。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提炼标识性概念,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养国际化传播人才,提高对外传播水平,积极主动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打破西方话语垄断,为文化领导权的拓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研究项目(SZZX202412、SZ202302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