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正平 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一重大命题,明确指出:“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关系到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关系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关系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对外文化交流互鉴。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蕴含着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尊重、保护、传承和创新城市文脉的必然要求。
独特的历史文脉是城市的潜力,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岁月长河,流淌成历史文明,贯穿起悠久的文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城市是其主要载体。城市的文脉犹如一个人的血脉,蕴含和浸润着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人文基因。它是一个城市在历史进程中,长期逐步形成的人文内涵在特定空间形态上的反映,体现了时间、空间和人的良性互动与高度统一,因此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文明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城市演变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使得城市文明有同有异、同中见异,充分展现出文化进程的不同、文明空间的丰富和文化风采的多样。在我国众多城市中,有依江傍海的,有地处草原、内陆、边疆的,还有矿山城、工业城、汽车城;有仅百年或数百年历史的年轻城市,也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城。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独特的文明存在和特殊的文化状态,具有特别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彰显出城市的个性魅力,成为城市在新起点上发展的宝贵资源、现实基础和无穷潜力。从城市的角度来看,由传统特色传承下来的文明形态绚丽多彩,令人追寻、难以忘怀。所谓旅游,就是为了真切感受这种差异性和特异性。文化和文脉上的特色与个性,是重要的人文禀赋、历史依据、文化归属和旅游资源,也是对外展示、学习交流、文化交易的优势所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城市独特的演进脉络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本地人以其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家园为归属和自豪,外来人群也因文化的特色性和文明的多样性而陶醉其中、乐在其中。
“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的城市历史文脉,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在城市文明演进史上,不管是自发形成的还是自主建设的城市,都是在一定空间上循序渐进的文明积累。这些城市本来就各有特色、多姿多彩。每一个城市,从滥觞到发育、壮大,都有其属于自己的成长脉络,可以说没有两座城市的文脉是相同的,这就构成了文化来源的多元性,显现出不同城市的底色和亮色。它们依地域而生,靠先民的生产生活积累文明成果,形成一部独特的城市成长史。不管它们古今地名、行政归属如何变化,其时间轴线上的人和事构成了地域的来路和城市的血脉。以水兴城拥有水脉,依山而建保有山脉,如水脉与文脉并存的运河古城,山脉与文脉同在的高原古城,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迥然不同。所以,无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具有一定历史特征的空间布局和民俗风情,展现出城市别样的人文历史。
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城市文脉与中华文化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单一城市、单一文脉如同众星捧月般,共同展现和实现了文化色彩的明媚、文明版图的完整、民族文化的丰厚和人类历史的富实。历经古代、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各具地域风采、人文魅力的超大规模城市群体,其中有14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的规模、人口、面积特别是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城市成为文明集聚、生活美好、人人享有的现代空间。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文脉与城脉共同延展,个性与共性相得益彰,或古老或年轻的城市如万川归流般,展现出文脉独特的历史荣光和特色文化的迷人风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由此丰富统一、色彩斑斓。从中华文明的完整性、整体性和维护多元一体格局的角度来说,城市独特历史文脉是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和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础,必须保护好、延续好、传承好、发展好。
“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翻开中外城市发展史,我国和世界都有许多保护独特历史文脉、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成功案例。中华大地上有上千座城市,也有数千个县城。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脚步,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城市既有经济建设任务,又有文化建设目标;既有不断推进文明实践活动的使命,又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责任;既要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又要让老百姓切实共享文明发展成果、分享文化建设成就。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并把文脉赓续放到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治理增效同等重要的位置来部署。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需要向 “内涵式发展” 方向转变,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其中就包括以城市文脉为基础的文化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敬畏历史才能创造历史。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风貌和其中蕴含的特有历史文脉,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库和精神财富。新时代城市建设,要繁荣和发展城市文化,必须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一,要进一步尊重、坚守城市文脉。始终如一地遵循、维护城市文脉资源和特色,不遗余力地丰富和发展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确保传统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延续,尤其要注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
第二,要创造性、创新性地进行保护。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为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特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保护是前提和必然要求,但不是简单的保存、守成式维持。要站得高、看得远,深入研究人文历史,以精细梳理、摸清 “家底” 为基础,作出科学准确的定位,解决好差异化发展而非同质化发展的问题,同时要古今结合、推陈出新,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统一、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在城市更新中活化文脉、为我所用,深化文脉、实现接续,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让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当代,使城市更加可读、可感、可触;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将保护独特的历史文脉与保护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相结合,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提高制度引领力和法治约束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城市发展动力,积极借助现代科技、金融和创意文化等力量和手段,将城市文脉与水脉、山脉有机结合,实现尊重保护和传承发展的高度统一,珍视特色并进一步盘活特色,传承文脉并进一步壮大文脉;要有深厚的文化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勇于开创文脉,同时要有人本观念、精细功夫,善于兴盛文脉,将护文脉、传文脉、扬文脉有机联系和贯通起来。
第三,要把城市文脉作为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四观” 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四史” 教育的生动教材,更好地让人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推动爱国与爱家乡的结合与统一,城市历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丰富、鲜活的乡土教材。要进一步激发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让人文特色和历史文脉更加鲜亮、活起来、用起来,在保护城市文脉、赓续中华文脉的同时,集聚更为广泛而深远的人气和人脉。
(作者黄正平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宋美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