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蛟龙行动(特别版)》深海博弈

2025-09-16 15:28:32|图文来源: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从水下光影到潜艇对决,每个细节都真实到令人窒息,堪称中国军事大片的新标杆。”昨天下午,走出新街口影城,影迷邵晓琪坦言,《蛟龙行动(特别版)》场面振奋人心,让人热血沸腾。

当“拍不了”的深海实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银幕奇观,由林超贤执导的军事战争巨制《蛟龙行动(特别版)》正在热映。影片以突破性的视效技术还原深海战场的真实质感,为观众打造一场震撼人心的“深海军事盛宴”。

开场即高能

激荡家国情怀

影片中,蛟龙小队与“龙鲸号”核潜艇并肩作战,在深邃幽蓝的深海战场,谱写出一曲勇气与信仰交织的英雄颂歌。

作为一部高能量军事大片,《蛟龙行动(特别版)》一改传统军事片冗长铺垫的惯例,开场即高能,直接切入武装分子挟持钻井平台的危机事件。海面上蛟龙小队解救人质,海面下“龙鲸号”核潜艇悄然蛰伏——双线并进的叙事结构让观众瞬间进入这场紧张刺激的海上对抗。“电影没有刻意煽情,却无处不流露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影迷陈然说,蛟龙小队成员肩负不同使命,他们不仅为个人信念而战,更代表着整个国家,简单的“人在艇在”四个字,更凝聚了中国军人最坚定的信念与最热血的情怀。

更有观众称,在大银幕上看到潜艇等大国重器,蛟龙小队与潜艇小队协同作战,筑起保卫海疆的钢铁长城,“瞬间联想到阅兵仪式上人民海军‘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的英姿。银幕内外,同样的大国重器、同样的军魂传承,看得热血沸腾!”

解锁“造海术”

将深海“搬上”银幕

从不同水深的光线穿透效果,到悬浮颗粒物的分布密度;从海底水流的运动轨迹,到深海生物的游动姿态,这些日常不那么被人关注的细节,成为《蛟龙行动(特别版)》团队日夜钻研的核心课题。

为了让观众真正“潜入”深海,创作团队依据不同深度海水的光线吸收与散射原理,从多个维度还原海洋环境——例如在100—200米水深,能见度约为2.5公里;而到300—400米的深度,能见度降至约1.5公里,水体更加幽暗。

“我们要让观众看到以往潜艇电影里没有的海底世界,不只是蓝色背景,而是有地貌、有层次、有生命力的深海战场。”该片摄影指导鲍德熹介绍,为此,团队翻阅海量海洋地质资料,结合实景搭建与数字技术,精心设计每一处海底场景,小到一块礁石的突出弧度,大到整片峡谷的险峻走势。

为精准表现鱼雷在水中高速行进的轨迹,团队基于不同海底地形测试透视关系,在确保科学真实的基础上优化视觉冲击力。当潜艇在狭窄的海底峡谷中穿梭,每一次转向都与礁石形成惊险博弈,那种扑面而来的紧张感,正是团队“死磕”细节的成果。

视听皆升级

沉浸了解大国重器

影片中,“深海巨兽”“龙鲸号”潜艇模型,是团队1:1搭建的。从巨大的艇身到狭小的舱室,再到仪器上的按钮、缠绕的管线、水密门的接口,这个长120米、宽11米、高16米的实体道具让不少观众真切感受到大国重器的威慑力。

令人惊叹的还有对深海光影的还原。据了解,拍摄副艇长出艇维修潜艇的戏份时,由于场景缺乏自然光源,团队大胆创新,从潜艇置景顶部高处打光,串联200个LED灯打造长达120米的巨型柔光阵,用“干拍湿”的方式还原深海环境,让水波的反射、光线的折射都栩栩如生,仿佛真的置身于几百米深的海底。鲍德熹直言:“这是我们以前从未试过的方法,但为了真实感,所有探索都值得。”

“没戴3D眼镜,却胜似裸眼3D!”“深海中遨游的鲸鱼,皮肤表面的褶皱纹理都看得一清二楚,仿佛下一秒就会冲出银幕游向观众。”“海底山脉悬崖被极致放大,强烈的视觉压迫扑面而来,太震撼了。”……从原版145分钟精炼至130分钟,《蛟龙行动(特别版)》一方面对叙事结构进行优化,剪掉冗余支线,让剧情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另一方面进行视听技术升级,让观众清晰感受深海战场的震撼。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