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学利 郭亚男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婷婷
实习生 肖翌卓
近日,首列装载37组道岔的列车从南京驶往上海港。这些凝聚着“南京制造”智慧与品质的产品即将远渡重洋,在马来西亚经济与文化核心区域——巴生谷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当地交通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支撑。
这些道岔产品都来自中国铁路道岔制造的领军企业——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宝桥南京公司。
从追赶到引领
“质量为王”锻造“大国重器”
如果把铁轨比作轨道的“骨骼”,那道岔就相当于“关节”。列车换轨时,正是因为有了道岔这个线路连接设备,列车头才得以转向,从而引领火车驶入新的线路方向。它虽不起眼,却直接关系列车运行的安全与效率,是一个国家铁路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体现。在这个赛道,位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铁宝桥南京公司可谓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存在。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1970年,建厂仅三年的中铁宝桥自主研制出“庆九型”道岔,终结了中国铁路道岔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2018年,中铁宝桥成功完成世界首组时速400公里高速道岔——俄罗斯莫斯科至喀山高铁宽轨道岔的技术开发,不仅标志着中国道岔技术进入全球领先行列,更为世界铁路“超高速时代”订立了新的标准。
从技术追赶到标准引领,宝桥助力中国铁路高端装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背后,正是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让“中国制造”在世界铁路版图上刻下深刻印记。
在南京公司道岔组装工段,南京市劳动模范赵南正带领团队进行350公里时速道岔的精度调试,“顶铁间隙必须控制在0.3毫米以内,心轨密贴值不能超过0.2毫米,这是列车高速过岔的安全底线。”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让企业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100%。
如今,中铁宝桥南京公司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23项国家级荣誉,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广泛认可,“宝桥制造”也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眼名片。
智慧革命
赋予轨件“数字生命”
在南京公司智能制造指挥中心,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呈现着全厂生产态势。通过“厘米级”定位技术,5000余个轨件如同被赋予“数字生命”,各自都有了“身份码”,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厂全程可追溯。
“这套系统让库存周转效率提升83%。”信息化管理部负责人高苏会介绍,融合DeepSeek与千问大模型的“道岔智能助手”,已累计处理10000余条生产数据,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
在锯压工段,三维扫描技术与自动化设备上演着默契协作。“360度视觉扫描系统”实现了高温锻件100%无人化检测,使得原材料利用率突破95%。这条获25项专利的智能产线,将产品交付周期从35天压缩至20天,为全球客户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国家级“绿色工厂”。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企业研发出减振降噪道岔、高原气候适应性道岔、重载道岔等系列产品,在满足铁路运输需求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从“走出去”到“扎下根”
改写国际道岔市场格局
“自2003年公司进军海外市场以来,中铁宝桥紧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和产业布局。”中铁宝桥国际事业部负责人于彬说。
从莫斯科—喀山高铁的400公里超高速道岔,到雅万高铁的东南亚首条无砟轨道;从非洲首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到拉美最大轨道交通项目墨西哥城地铁;从泰国维保中心,到美洲区域营销中心……中铁宝桥南京公司建立起“生产—营销—服务”一体化全球网络,可实现“3小时”快速响应,为国际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本地化服务,其产品已出口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近五年海外营收占比突破60%,用实力改写着国际道岔市场格局。
“我们生产的不仅是道岔,更是中国铁路高端装备制造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中铁宝桥总经理侯映晖表示,企业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优质产品和专业服务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注入新动能,为世界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