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君文
9月8日,“墙景未来”中意高校联合设计实践营在南京启动。来自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佛罗伦萨大学以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近70名师生齐聚一堂,围绕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活化,聚焦城墙如何融入现代日常生活等课题展开研讨。
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连接不同时空人类文化与情感的纽带,要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以往,有些人片面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将历史文物“藏于深闺”“束之高阁”,使其隔离于鲜活生动的日常生活之外。这种“圈地式保护”,既削弱了历史瑰宝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也不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如何让文化遗产走出“圈地式保护”?贝聿铭为法国卢浮宫设计玻璃金字塔一事,可作参考。当时,他大胆采用“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理念,创造性解决了将古老宫殿改造为现代化美术馆的难题,“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此次举办中意高校联合设计实践营,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打破文化遗产保护的“封闭性”,旨在通过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交流碰撞,激发文化遗产的“活态基因”,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蓬勃活力。
应当看到,走出“圈地式保护”,不是对历史的解构,而是在尊重原真性基础上的创造性保护。南京明城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多年来在对明城墙的保护中,南京探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既坚守“最小干预” 的文物保护原则,守护“环城七十里”的物理空间;又运用创新手段,让城墙成为城市公共精神的载体。比如,坚持采用原有城砖修缮明城墙墙体,2016年启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活动以来,已收回50多万块散落城砖;同时,通过举办“城门挂春联”“城墙灯会”等民俗活动,以及与英国约克城墙举办“双城”展览等,让明城墙成为“民”城墙,有机融入南京市民的生活日常。
创新性保护文化遗产,离不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无论是南京明城墙还是佛罗伦萨的古城堡建筑,都曾是与战争相关的军事设施,也是当下城市公共精神的承载空间。在国际视野之下,共同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之道,不可或缺。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是城市差异化发展的独特资源。让文化遗产走出“圈地式保护”,其实也是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文化动能。环顾世界,凡是重视文化遗产创新性保护的城市,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泱泱文脉,融汇古今。可以想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文化遗产创新性保护的路径将会越走越宽,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也将随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