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入画,共绘千年青绿山河

2025-09-15 07:31:3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入画,共绘千年青绿山河

青绿不止于色 山河皆在舞中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静

9月12日—14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为观众带来3天5场的艺术盛宴。

以人拟画——一颦一动皆成韵律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通过舞蹈、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该剧发生时间设定为现实中《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画家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

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进了王希孟的内心,剧情随之开始。

舞者们时而静止凝神,时而利落甩袖,用肢体来表达生命,带出《千里江山图》的古典绘画气韵。舞台上,舞者们一颦一动皆成韵律,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正是“画”与“舞”、“舞”与“诗”在中国美学精神上给予观众的强烈共鸣。《只此青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更是一次面向当代的美学对话。

三大创新亮点——解锁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新范式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点频频,其中三大创新亮点尤为引人注目。

亮点一:诗画交融——从静态古画到动态舞剧的美学重构

《只此青绿》打破传统舞台叙事框架,将《千里江山图》的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空间叙事。舞者通过肢体语言模拟山峦起伏、江河奔涌,配合青绿色调的舞美设计与极简灯光,让静止的古画在舞台上“流动”起来,实现了“以舞入画、画随舞动”的东方美学意境。

亮点二:创意叙事——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与精神传承

剧中创新性引入“展卷人”概念,构建起现代视角与宋代艺术的对话桥梁。台上舞者与台下观众共同化身为“展卷人”,见证《千里江山图》从构思到完成的全过程。这种“不复写历史,而是创造当代解读”的叙事方式,通过“创作者—保护者—递藏者”的时空链条,传递出对艺术匠心的永恒致敬。

亮点三:沉浸舞台——七幕长卷与五层圆台的哲思建构

全剧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大篇章串联,如同一幅渐次展开的水墨长卷。五层同心圆舞台设计暗含“山水环抱、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舞美手段结合,使画面在虚实之间切换,既还原了宋代艺术“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盛世图景,又以现代剧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视觉维度。

以舞作画——此处“无声胜有声”

江苏大剧院有关人士介绍,如果将舞剧比作一部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说,舞蹈诗剧便如同一篇散文、一首古诗。因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舞作画,以肢体的诗性表达来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综合舞台呈现。

现场,演员们舞步翩跹,绘就千里江山,长袖一甩,上半身后躺,与地面近乎平行……这个仿佛飘在半空中的高难度动作,被戏称为“青绿腰”,惊艳了无数观众。

剧中,舞蹈动作以宋代绘画中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尾声部分《入画》舞段,在王希孟挥笔收墨之际,其他舞者以沉稳的步伐和“险峰”的姿态缓缓走向舞台后方,定格了这幅千年名画。

责任编辑:杨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