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色的墙面
成排的红窗户镶着黄边
再配上红屋顶
历史建筑的精致感扑面而来
近日
秦淮区厅后街宁中里小区
经过消险加固与更新改造
正式回归
107户在外过渡的居民
将开启历史风貌区里的新居生活
“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住了几十年的小区有点不认识了。”一大早,赶来拿钥匙的宁中里小区居民王德民与老邻居再度重逢,感慨着家园的变化。
“原来房屋状况很危险,白蚁啃食,水泥脱落,走在楼下都担心。”谈起曾经的老房子,王师傅直皱眉头。
如今,小区里密密麻麻的空中“蜘蛛网”不见了,小青砖铺成的路面格外洋气。贴墙布置的雨污水管和燃气管道,完善了生活基础配套。而走进房内,白色基调的装修显得格外明亮,全新的厨房卫生间,更防潮的地板设计让他非常满意。
“收完房,添点家具,近期就可以住进来了。”王师傅笑着说。
宁中里民国建筑群是南京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也是城市更新分类中的历史居住类地段,距今已有88年历史。此次由产权单位工商银行自主更新,并由洪武路街道、区文物部门和代建单位越城集团地灵建设公司协同推进,通过居民议事会这一有效形式,多次向居民广泛征求改造意见,最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加固改造方案。 改造中,项目单位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尽可能在有限空间里提升舒适度。
宁中里小区内的3层小洋楼共13栋,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现有居民107户。由于墙体开裂、地面下沉等问题,影响了居住安全。此次改造,力求在恢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地基、墙面等进行加固。
老墙体增加一层钢筋框架,为墙面披上“钢衣”。木地板、木楼板、木楼梯等,全面整固。屋顶铺设防水卷层,原有红瓦能保尽保,力求修旧如旧。小区内道路、空中线缆也因地制宜完成了整治。
在小区最北侧,增加了微型消防站。一旁的闲置用房,也成了居民活动室。墙角的花箱、透水铺装的路面,老小区有颜值,也更有韧性。
今年,南京计划实施10个居住类更新项目,其中石榴新村A地块、毛家苑23号等已完成交房,居民陆续入住。一处处危房消险、棚户改造的落地,实现了 “忧居”到“优居”的转变。
编辑:褚珺
校对:熊向宁
审核: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