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京企业聚力 微短剧“圈粉”海外

2025-09-12 07:13:2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休息时间,30岁的美国观众安吉尔点开手机上的App——Snappy-ShortPlay,追更一部微短剧,不断反转的剧情让安吉尔直呼“根本停不下来”。

安吉尔追更的微短剧以及使用的App,均由南京一家文化企业打造——八点光线影视文化传媒(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点光线”)。

当前,从八点光线的Snappy-ShortPlay到枫叶互动(Crazy Maple Studio)的Reelshort;从点众科技的Dreambox到九州文化旗下Shortmax,一批付费短剧App正以每分钟一集、全剧不过百集的“碎片化叙事”模式,在短时间内席卷海外社交媒体,让微短剧成为文化“出海”新力量。

南京企业深耕全球市场,不同肤色观众追更同款“中国配方”

对微短剧“上头”的,不只是中国观众。

今年5月,八点光线总经理韦成超在东南亚5个国家进行市场调研,他发现当地似乎已经被中国微短剧“霸榜”了。

“海外市场没有国内市场这么饱和,他们对微短剧的需求与渴望还处在一个前期的稳定攀升阶段。”韦成超说,海外观众对付费观看的接受程度比国内更高,全剧价格在9.9美元到39.9美元不等。

“‘出海’第一步,先去东南亚”,这是业内的一句经验之谈。由于东南亚和中国的文化差异相对较小,“出海”门槛自然降低不少。于是,八点光线在泰国曼谷建设了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影棚,并租了相关设备机器,未来将在这些地方拍摄、制作专门投放海外市场的微短剧。

有趣的是,在调研过程中,韦成超发现,虽然语言不通,但海外观众喜欢的微短剧的“配方”还是熟悉的“中国味道”:甜宠、逆袭、重生、复仇。比如,感情纠葛、豪门纷争等话题在东南亚受欢迎,狼人、吸血鬼等是欧美的热门题材。

“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比如东南亚国家对我们国内演员演绎的微短剧接受程度比较高,但欧美地区更喜欢他们自己的演员出演的剧。目前我们微短剧‘出海’主要依靠英译加字幕的模式,未来会更多地让欧美本地演员参与拍摄。”韦成超说,为了打通欧美市场,公司也在美国芝加哥租了影棚,用于制作微短剧。

位于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的百川短剧是一家拥有200余人的专业公司,在成功进入一流短剧企业的生态圈后,公司开拓“出海”业务,在北美、欧洲、东南亚、日韩等地成功打开国际市场。

同样位于该产业园的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则搭建了中国—东盟微短剧内容平台,这是一个面向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化微短剧版权交易平台,链接东盟十国与国内外上百家版权商,为客户提供内容“出海”服务。

而由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竖屏微短剧《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也已经“扬帆出海”,登上Youtube平台,取得不错的播放量。出品方江苏有线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剧正在翻译成泰文,后续还将在泰国进行播放。

小小一方手机屏幕内,不同肤色的人群上演着相似的故事,也让全球观众通过中国微短剧这一形式,实现了“跨屏共振”。

2025年是中国微短剧“出海”的爆发年。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在海外市场,微短剧逐渐成为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文化轻舟”。2024年,在海外视听类应用下载量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应用有19个,同比新增3个,其中2个为微短剧应用。在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应用有20个,新入围11个,微短剧包揽8席。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超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App,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微短剧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比如Reelshort,是枫叶互动推出的海外短剧平台,主打每集1—2分钟的竖屏真人剧集,该平台短剧以中国“霸道总裁”网络言情小说为原型进行剧本改编与创作,一改译制国内短剧的传统做法,采用“国外演员+海外拍摄”的模式,并根据在地文化,引入狼人、吸血鬼等元素设定,形成一种中西杂糅的发展模式。

“出海”并非“稳赢”,微短剧机遇背后暗藏挑战

当下,中国微短剧正在重塑国际传播格局,成为全球数字内容的新增长点。数据显示,中国微短剧产品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北美为中心,辐射欧洲、日韩、中东、东南亚等广阔市场的发展格局。

“目前国内微短剧‘出海’有几种模式。”微短剧《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顾问,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方介绍,一种是将制作好的短剧直接卖给海外公司,属于版权输出;一种是将国内微短剧直接翻译成外文,通过海外平台进行播放,属于内容输出;还有一种是拥有海外拍摄基地的公司,寻找外籍演员拍摄,或者国内短剧公司安排外籍演员直接在国内拍摄,属于模式输出。

毫无疑问,无论哪一种模式,中国微短剧正以独特姿态扬帆海外、风行世界,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然而,在众多企业抢滩这片新蓝海时,南京南山光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山光影”)总经理曹楠却不为所动。

“前期,短剧‘出海’的数量与收益双双攀升,但长期来看,对于内容的质疑逐渐浮现,收益自然也就‘打了折扣’。”曹楠从事该行业多年,她坦言,近年来,国内微短剧产业发展趋于饱和,且审核愈发严格,而国外审核门槛较低,因此,一些粗制滥造、低配低质的微短剧流入海外市场。短期来看,“出海”的确开辟了新的市场版图,但这并不意味着“出海”与稳赢画上了等号,甚至有不少投资者尚未收回成本。

抱有同样想法的制片人兼导演张锦龙也选择将更多精力放在国内市场。

在他看来,海外不同国家、地域的受众对于微短剧的需求、喜好存在天壤之别,加上地域文化的差异,因此,指望海外市场“清库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如果“另起炉灶”,则着实需要费一番功夫。

相比微短剧,曹楠更看好介于长剧与短剧之间的中剧。

每集15到20分钟,全剧大约24集,这样的中剧是南山光影近年来的主推品。

“中剧既有长剧的逻辑、完整的剧情、较高的演员配置,也有短剧该有的爆点、情绪冲突以及节奏快等特点。”曹楠说,目前公司制作的中剧《除却巫山不是云》正在审核,该剧讲述了女性创业带动乡村发展的故事,未来也考虑投向海外市场,而正在筹备的中剧《平凡警事》则是江苏省首个公安题材的中剧。

其实,“好看”不分长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微短剧行业,只要具备创意内容、精良制作、精准投放、市场运营等多重因素,中国微短剧就能走出一条“长优”且“长红”的道路。

讲好中国故事,让海外观众“常刷常新”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都坦言,应抱有更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短剧“出海”。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此从大方向来看,短剧‘出海’是一件好事,只是在当前泥沙俱下的情况下,一些品质不高的微短剧难免会影响受众的判断和看法,造成一些刻板印象。”王方告诉记者,根据他多年工作经验,海外年轻人对当代中国有着极大的兴趣,微短剧恰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2024年,微短剧《一梦枕星河》登上新加坡视听平台,获得好评。这部以中国苏扇技艺、古城保护为背景的微短剧,既体现独特的文化韵味,又探讨了文化传承这一世界共同议题。

微短剧,既要快,抢占先机;也要慢,沉淀价值。

“只有深耕故事,输出优质内容,才能让海外观众‘常刷常新’。”王方说。

“精品创作”是微短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拟人化叙事,让家国情怀跨越时空;《河姆渡的骨哨声》通过考古工作者与河姆渡先民跨越千年的神秘邂逅,铺开了一幅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美好画卷……这些创新的叙事手法在海外掀起一股“中华美学热”。

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微短剧“出海”更肩负着润物无声中向海外受众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因此创作者必须回归到生活与艺术本身,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才能让海外观众“刷不停”。

此外,编剧、制片人、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徐伊宁认为,短剧“出海”更能激发国内从业人员的版权意识。

这一点,与江苏有线相关负责人的亲身经历不谋而合。原来,当《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登上Youtube平台时,出现了大量盗版,“我们有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感觉,每天都忙着打盗版。”该负责人说。

徐伊宁认为,国外版权意识较强,且维权成本较高,因此短剧在“出海”过程中遭遇的一些情况反而能够推动行业人员加强版权意识,做出更多原创的、高质量的产品。

当前,国内微短剧创作正在实现从“流量贩售”转向“价值共鸣”、从“情绪消费”转向“情怀共振”的迭代升级,微短剧“出海”也必将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用小体量承载大叙事,用小切口撬动大格局。

短剧虽短,但绝不能浅。从单一的文化娱乐产品到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载体,中国微短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