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恩平
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暨惠民活动于今年7月底至8月下旬开展,笔者观看了大型剧目35部、小戏小品2台。辗转之际,数渡江淮,一路马不停蹄。就终评大型剧目来看,取象古今纵横,风格缤纷灿烂,迭现对时代主题的回应、历史话题的省视和艺术意蕴的发掘。在作品的人性诉求表达和人文价值呈现上,我们可以从中滤出几个关键词。
青春
如果说,越剧《织造府》立旨于“探佚”,重解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未完之谜”,以青春之“殇”的不堪回首,决绝于“不删不改不写了”,一席锦绣翻作苍凉;那么昆剧《浣纱记》补笔于“假想”,诘问范蠡、西施在家国剧变中进退失据,以青春之“逝”的难话当初,漂泊于江湖烟云,一场离合尽付传奇。
如果说突破坚墙厚壁的“无物之阵”,步向觉醒与新生,是锡剧《涓生之路》的祝福;那么走出深宅大院的“心魔之网”,寻找属于自己的摆渡码头,便是柳琴戏《窑湾往事》的起航。
当一曲《匆匆》翩跹荡起清新如昨的课文名篇,这股校园民谣风迅速唤醒了几代人的“荷塘月色”记忆,舞剧《朱自清》的燃爆青春便毫不意外。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如何炙热地捕捉“美”的世界?扬剧《推拿》俯下身子,轻轻抚摩着盲人群体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律动。硝烟弥漫,锡剧《英雄儿女》的一声“向我开炮”,话剧《英雄归来》的一句生死相托,以血肉和时光烙下青春的钤印。
勇气
在自力更生、科技强国的奋进征程里,芭蕾舞剧《壮丽的云》、舞剧《10909》、歌舞剧《攀登·攀登》,揭秘“上天入海”的奇迹背后不为人知的攻坚克难。
战乱生忧患,蓬蒿起悲悯。无论是锡剧《大江奔涌》的爱国商人,还是淮海戏《烽火中的板三弦》的民间艺人,血性共江河齐歌。
话剧《西迁》的视角新颖而“温柔”。抗战时期,一群农学院师生冒着枪林弹雨,带着畜牧场的几百只良种动物,踏上了一场另类的“长征”之路。
淮剧《潜行者》《运河岸边槐花香》也是两部别致的作品。前者是对“隐蔽战线”英雄的悬疑追踪,还原历史;后者是对“人造热闹”街区的情境反转,直面现实。这种拨开“事实”迷雾、澄明人心“真相”的鉴证,不仅仅是剧中人的勇气,更是艺术家的担当,殊为可贵。
风骨
风骨,是一种格调和气象,或清健,或端直,既指文艺创作的美学品格,也指安身立命的人格。可以说,风骨是中华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魂魄,尤其是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显露出他们在非常境遇中超乎群伦的挺拔身姿。
在扬剧《郑板桥》、越剧《风梅图》、淮剧《范公堤》《天道》、锡剧《燕双飞》、丹剧《凤先生》、梆子戏《大运河畔·户部山》等风格各异的作品中,分别走出了“枝叶关情”的郑板桥、以画铭志的李方膺、为民修堰的范仲淹、奔走和平的苏秦、归国图强的钱学森、毕生兴学的吕凤子,以及毁家纾难的徐钰敏。描绘这些人物形象时,艺术家们着眼当下,力图注入今天的解读和启示。
善良
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我家住在渔歌村》、黄梅戏《郎对花 姐对花》、淮海戏《荡湖船》、泗州戏《春满上塘》等一系列乡土作品,涉及移风易俗、非遗传承、婚恋困惑、人才去留、乡村振兴等多样触点。这些作品常以活泼快意的轻喜剧风格、草长莺飞的民间想象,歌笑舞台,回馈观众,寄寓着对田园的梦想和淳朴善良的守望。
希望
在成人主导创作的地图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孩子。儿童剧《草房子》、音乐儿童剧《寻找花果山》、木偶剧《布罗镇的邮递员》等作品,以诗意的想象、温暖的关切,告诉大小观众,孩子们的爱可以越过重重屋顶,美丽的自然就是永续的神话,真诚和信任写就了“情书”力透纸背的秘密。
滑稽戏《美食家》和《万象归春》,以百姓立场,演绎岁月激流中的平凡渴求和尊严守持。话剧《南京有个小西湖》以小见大,一番街区“微改造”,引发“心潮逐浪高”。却原来,一墙之隔,难阻相亲相爱;一方文脉,总是血脉交融。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从水韵江苏“放舟”五湖四海、星汉云天,豪迈济婉秀,精微通浩瀚,川流不息而上下求索,交汇出人类命运同舟共济的憧憬与信念。
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剧目的选拔及展演,可谓十年锻剑、十年成器,求真求美、允雅允俗,继续彰显了全省旺盛的创作活力和整齐的演出品质。昆剧、越剧、话剧均有突出作品,江苏其他地方戏曲的表现同样争奇斗艳,即便是基层院团,演员阵容和乐队编制都不容小觑,尤其在创作的叙事格局上,竞相开辟新的路径。
擅长乡土叙事的淮剧,向都市叙事、现代叙事拓界,如《潜行者》《运河岸边槐花香》;向人文叙事叩门,如《范公堤》《天道》。扬剧一方面提升古典叙事,如《郑板桥》;一方面也建构都市叙事,如《推拿》。
锡剧本色自是柔美婉丽,也一路挺进战争叙事,如《英雄儿女》;一路掀开人文叙事,如《涓生之路》。
此外,黄梅戏绽放了《郎对花 姐对花》,“天下第一团”的丹剧请出了《凤先生》……
大道至简
回眸思忖,有些不足,实际上也是舞台艺术界较常出现的缺憾。比如:新农村题材作品之“新”何在?需要向着更广阔的现代文明打开新的视窗。“接地气”的烟火情态,总要向着更加艺术化的审美意象升华。人物传记及科技工业类题材作品在构思上难度系数颇高,更需从履历纪实向着心灵真实索求,从科技工作及流程铺叙向着科学精神及科幻空间飞跃,找到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点。
木偶剧及儿童剧等青少年戏剧作品,不但要进一步思考、磨合人与偶同台的表演技术问题、空间塑造问题,更要在这个N次元迭变的时代中,以更敏锐的感知力、更敏感的想象力,抒写孩子们未曾被人觉察的丰富世界,也激活成人永未消逝却藏匿不觉的最初记忆。
如何保留地方戏剧剧种的个性走向远方;如何盘活古老剧种的富矿走进现代,这道难题需要继续破解。所谓大道至简,即少点“填鸭”,多点“涂鸦”;少点图解,多点遐思;少点口号,多点韵味。
(作者系当代剧作家、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