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我叫巫骁,是一名文物修复师。给文物‘望闻问切’ ‘开药方’ ‘动手术’,让文物重新焕发生机,延续生命。”
“我叫陈曦,是一名博物馆社教专员。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连接起文物与观众之间的纽带,是我的日常工作。”
日前,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吴煦档案暨文献史料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入选“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优秀项目”。在“吴煦档案保护修复项目”背后,隐藏着一对南京“文博伉俪”用指尖匠心让文物焕发新生的动人故事。
“吴煦档案”牵红线,文博伉俪守护文物
“最近,我们的‘吴煦档案保护修复项目’入选‘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优秀项目’了。从2013年加入‘吴煦档案’修复团队,到2023年项目验收,我们完成了上千件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十年,对于文物漫长的生命来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们文物保护部,却是从组建到逐渐成长的宝贵十年。在这十年间,我们通过不断地磨砺技艺,坚定自信,逐渐收获了兄弟单位的信任与行业专家的认可,也收获了许多荣誉。当然,我要更幸运一些!因为我还收获了我的她!”
在此前进行的一场文博活动中,南京市博物总馆文物保护部的巫骁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公共服务部的陈曦走上舞台,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随着巫骁在台上的娓娓道来,细心的观众发现活动大屏幕上出现了巫骁与陈曦结婚证,上面显示登记日期为:2016年5月18日。
“我俩都是‘文博人’,选在5·18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结婚,特别有意义,每一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巫骁说,夫妻双双在南京“文博圈”工作的,基本都会选择5月18日这一天去领结婚证,这好像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儿了。
大屏幕上,大红底的结婚照格外喜庆,穿着同款衬衫的两人笑得甜蜜。
说起他们的缘分,“吴煦档案”可算是“月老”。
和博物馆展陈的器物类文物不同,“吴煦档案”相对鲜为人知。它之所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于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吴煦(1809—1872)字晓帆,号春池,晚号荔影,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先后任职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常胜军督带等职。在其任职期间,十分注重收集和保存公务档案与私函。这些档案与私函,构成了后来被命名为“吴煦档案”的史料。
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档案中现状较好的,已经由太平天国史学泰斗罗尔纲先生编辑出版了一套《吴煦档案史料选编》。但剩下的20000件破损最严重的,在当年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始终没有动。
2014年,国家文物局立项拨款,在论证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启动了对这些古文献的大规模修复。
也是在这一年,因“吴煦档案”修复,巫骁走进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与此同时,陈曦也从南京市博物馆调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从事史料汇编工作,其中就包括整理罗尔纲先生的手稿。
就这样,巫骁与陈曦在寻找“吴煦档案”背后故事的过程中结缘,在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组建了家庭,不但让文物焕发了新的生命,他们也从小两口变成了三口之家。
独创封套修复术,一双妙手“修补”时光
修复“吴煦档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当时我们部门全员出动。”巫骁回忆道,修复实验室是两个三十平方米的房间,有修复台、绘图台、清洗槽,以及各类电子仪器、修复工具。
不过,对于一件件刚刚从库房提取的文献档案,这些工具还暂时用不上。首要做的是最基本的清理——将纸张中残存的大量虫卵蝇粪一点点清理干净。
从当时的资料照片中,记者发现很多文书中都存在大量虫卵和蝇粪以及其他病害情况。这需要修复师用专用书页剥离工具,将粘连在一起的纸张一点点拨开。
有时将粘连在一起的两张纸打开后就会发现密密麻麻的黑色虫卵和蝇粪黏在上面,必须用棉签一点点刮掉。不一会,衬纸上就落下一堆“黑沙”。 遇上虫害比较严重的,一刮就是一整天,连吃饭的胃口都没了。
然而,清理仅仅是最基本的修复工序,这次“吴煦档案”对于修复师的考验是经手一些从未修复过的纸质文物类型。
“吴煦档案”中纸质文物的种类很多,有古籍、账本、单页公文、组合式文书、名人函札,还有装公文的封套。
“在古籍、文书、信札等这些纸质文物的修复中,都有相对成熟的修复标准,但是对于封套的修复,此前极少,我们没有文献可考,需要自己在修复中摸索着来。”巫骁告诉记者,在修复《江苏巡抚部院封》的过程中,修复团队便用上了一套修复新办法。
据介绍,《江苏巡抚部院封》正面分别印写有“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二日戌时”“军务,给参将林丛文,吏差领投”“右仰苏松太道开拆”“内一件并领”“上海发行”的字样,反面印有“江苏巡抚部院封”的字样,另附有3根同时印制的封口条。苏松太道又称分巡苏松太兵备道,分巡道根据清代官制是作为地方巡抚的直属官员,有监督地方行政、调动军队维持治安的权限,作为晚清时治所在上海的苏松太道,使用巡抚部院的封套传递军务公文是合理的。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十二日正值太平军东进江浙、兵锋直指上海的时期,上海地区的清政府各部门往来公文更为频繁,这段时间正处于吴煦任职于苏松太道期间,所以这一件向驻守上海地区的参将林丛文传递军情公文的封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在此前的修复实验阶段,巫骁发现封套纸张为内外两层纸贴合而成,内层纸为“还魂纸”(类似再生纸),因此纸质密度松散,会在清洗过程中润胀开,导致内层纸比外层纸要大出一圈,在分别完成修复再贴合在一起时,出现无法还原的情况。“我们在修复实验阶段,就为封套修复设定了内外纸张不同的修复办法,内层纸采用干性清洁法,尽量不沾水,这样让两层纸分别清洁修复后,就能够复原如初。”
此外,在修复一些古籍时,为了还原纸张以及装订书线的颜色,巫骁和同事们还翻阅许多古籍,寻找染色的古方,到中药店买黄柏、苏木、槐米、栀子果进行植物染色。比如黄柏微毒,用其染纸是一种古老的书籍防虫避蠹方法,染出来的纸张呈明亮的黄色。
为了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有时一本薄薄的古籍,就需要一个多月的修复时间。文物修复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和烦琐,是无数个小时的专注和耐心。虽然辛苦,但在修复的过程中跨越时间与古人对话,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就这样,一本本古籍、一份份文书、一件件封套……被文物修复师们的妙手“唤醒”。
携手研发社教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物保护的种子
陈曦说:“10多年来,我们通过对‘吴煦档案’的研究、出版与展览展示,向大众呈现档案的修复故事和历史内容。”
巫骁说:“10多年来,我从‘小学徒’,成长为了‘巫师傅’,也正在把我的经验与技术传授给年轻的伙伴,就像曾经我的老师教导我那样。”
如今,因“吴煦档案”结缘的巫骁和陈曦,共同研发了“博物馆里的古纸技艺”社教课程。他们希望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在心中种下一颗文物保护的种子。
记者看到,有一张照片是陈曦在“古法造纸”的社教课中,为孩子们讲述古法造纸术的秘密。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世界各地的古法造纸技术均发端于此,如今机制纸的普及和无纸化的信息沟通方式,让古纸成为青少年陌生的文房用品。此前“落纸云烟——流沙笺技艺体验”课程已获评2023年南京市优秀研学课程案例。2023年8月22日至24日,在文博之夏“落纸云烟——古纸技艺体验”主题的社教活动中,陈曦和小伙伴们还用3天的课程,开展了“古法造纸”“非遗拓印”“古籍装帧”3场社教活动,溯源古纸的产生与技艺流传、古纸的使用与文化传播,以及“纸寿千年”背后的古纸修复技艺。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浓缩在了器物上。”巫骁说,“偶尔,我们也会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参观,我常常会指着展品对她说,这是爸爸修复的!”
陈曦说:“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着,让其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