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透过文物,触摸“中华民族”四字铸进历史的刻痕

2025-09-12 07:06:4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徐蓉晖

史前时期的大三棱尖状石器是中华先民的挖掘工具;一把骨耜体现了河姆渡人稻作农业的聪明智慧;马头鹿角形金步摇见证了南北文化的密切交流与互鉴……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的《百川汇流:各民族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近日出版。本书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浩如烟海的馆藏珍品中精选出近百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以“百川汇流,中华一家”为鲜明主线,全景式、实证性地展现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一件件穿越时空的瑰宝,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深厚根基和必然逻辑。

翻开《百川汇流》,在书页间,摩挲“宜侯夨”簋上的铭文,抚过斑驳的《熹平石经》残石,凝望《土尔扈特东归图》上迁徙的烟尘,触摸琼崖纵队使用的手榴弹弹带,阅读安陲苗族人民向毛主席报告成立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信……我们便能深切感知——“中华民族”四字熔铸进历史上的每道纹路与刻痕。

上溯远古文明萌芽,下至“中华民族”写入宪法,书中那些承载时光印记的文物,从历史深处走来,激发我们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让“我们”的故事,永远续写在中华大地上。

全书内容上起远古时期文明孕育阶段,下至“中华民族”概念正式写入宪法的重要时刻,共56篇文章,涉及石器、玉器、金银器、钱币、陶瓷、玺印、丝织品、石刻、碑帖、文书、档案等多种门类的近百件文物,通过对这些珍贵文物的多维度解读,系统展现出各民族间由松散到紧密、由多元趋向一体,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强大认同,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演进规律。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作者团队基于深厚的学术积淀,将严谨考据转化为通俗的语言。从史前时期的大三棱尖状石器、河姆渡骨耜中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透过隋唐五代时期的北庭都护府残文书册见证西部边疆的开拓、巩固与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喀什市第一次全国基层选举时的选民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表决票中见证各族人民如何进一步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全彩印刷的近百幅高清大图纤毫毕现:红山玉龙、人形青铜灯、“单于和亲”砖范、北庭都护府残文书册……一些文物即使在博物馆也难得一见。读者足不出户,即可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中华文明深度游。

这些穿越时空的物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坚实的历史锚点,见证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明基因。这部依托文物讲述古老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共生的内在逻辑以及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的通识读物,像是指引我们一往无前的文明火炬——百川归流的壮阔图景始终是动人的未来。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