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他们,用爱和坚守书写不凡

2025-09-10 07:29:3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银城小学吴悦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学校供图银城小学吴悦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学校供图学生在台上表演,王倩老师在台下用手语指挥。 学校供图学生在台上表演,王倩老师在台下用手语指挥。 学校供图戈伟(右)和曹晨老师在赛场合影。 学校供图戈伟(右)和曹晨老师在赛场合影。 学校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钱红艳

她48岁从体育老师转成数学老师,用高质量的课堂回应质疑;她是听障人士,教着一群听障学生,用爱心为他们遮风挡雨;他是十三中老师,也是足球运动员戈伟的初中教练,他是球场上的守望者……在我市中小学,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老师,他们用热爱和坚守书写不凡,他们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一位“跨界者”:教体育到教数学,我能行!

“我的学生可以骄傲地告诉别人,他们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她教得很棒!”在2025年鼓楼区小学“奋进杯”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后,南京市银城小学老师吴悦感慨。

今年52岁的吴悦从教已34年。1991年,作为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18岁的吴悦走进校园,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刻板的训练,只有笑声与奔跑。她会带着学生在腰旗橄榄球课上跳战舞;会在爬行课上,带着学生们肚皮贴地玩运送粮食游戏;会在弯道跑中,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摩托车手,完成刺激的弯道超车……她把这样的课堂称为“悦动课堂”。

校长常打趣她:“这哪是体育课?简直是快乐生产线!”吴悦总会笑着说:“对呀,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运动中爱上体育,就是我所追求的!”在吴悦的努力下,“悦动体育”成为银城小学的响亮名片,她带着团队一起开发乒乓校本课程,持续推进大课间项目研究,其学生蝉联乒乓球市赛冠军。

可2017年的一份诊断报告,让吴悦的“悦动课堂”按下暂停键:多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每当给孩子们做示范动作,就像有千万根针扎进骨头里,怎么办?在医院来回折腾了一年,依然不见好转。吴悦不想离开课堂,于是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改教数学!

担心、质疑像潮水一样涌向她,可多年的体育生涯,让吴悦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没有数学教师资格证,那就从零开始考。在10个多月的时间里,吴悦啃完12册教材、12本教参、200多个课例。当她拿到证时,激动得像个孩子。经过区教研员的考核认定,48岁的她成为一名正式带班的数学老师。

既然教,就要教好!此后,吴悦一头扎进年轻教研组长的课堂,听一课上一课。她还主动参加教师启航班、书法班、新教材研修班。今年,52岁的她主动报名参加区“奋进杯”赛课。3个校区,15次磨课,21稿备课手记,琢磨、架构、推翻、重建……吴悦说:“走向赛场时,我很笃定。我延续了‘悦动课堂’教学主张,在游戏中比较角的大小,探索角的奥秘,孩子们思维活跃,评委看了也连连点头。”这堂课不仅让吴悦捧回了一等奖,也让她成为专家送教团的一员,站到了雪域高原的课堂上,她也完成了从体育到数学的跨越。

这两年,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吴悦依然不断学习,顺利通过南京市中小学高级心理辅导师资格认证,并成为陶老师工作站的热线志愿者。

吴悦说:“课堂、孩子,对于已过天命之年的我始终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虽然青春不再,记忆力也大不如从前,但我不怕!因为热爱已成为我可以仰仗的力量。”

一位“守护人”:听不见?没关系,我懂你!

药物致聋,听力二级残疾,助听器是她感知世界的唯一纽带……在南京市六合区特殊教育学校里,有一位特殊的老师——王倩,她是听障人士,教着一群听障学生。

2019年,王倩离开老家河南新乡来到南京,入职六合区特殊教育学校。“那一年,我接手了一个仅有6名聋生的听障班。看到他们的那一刻,我想到了二十年前的自己,那时我也是一个在无声的黑暗深渊中独自蜷缩、满心恐惧与迷茫的小女孩。”王倩说,“孩子们喉间竭力挣扎的呜咽,眼中的渴望与无助,我无不感同身受。我暗下决心,要为他们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

后来的日子里,她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像他们的大姐姐,时刻守护着大家。一次课间,学生小涛满脸惊慌,用颤抖的双手比画着:“老师,我的助听器一点儿都听不见了。”看着电量满格的助听器,王倩的心瞬间沉入谷底。她知道,助听器没问题,那就是学生的病情又反复了。

时间就是生命,王倩深知必须牢牢把握黄金72小时,保住他仅存的残余听力。她立刻向学校报告,并陪着孩子冲向医院……

小涛患的是无法根治的先天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5年来,病情反反复复,王倩便成了他的“健康哨兵”,小涛要吃什么药挂什么水,王倩早已了然于心。

今年5月,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小涛给王倩发消息说耳朵又听不见了,得知他无法离岗,王倩立即下单买药,备注服用方法后寄到他所在的工厂。“事后,他笑着跟我说:‘王老师,有你在,我不怕!’那满是依赖与信任的眼神,更加坚定了我守护听障孩子们的决心。”王倩说。

王倩还参与手语社团排练,每天中午的排练时光,是她和孩子们最珍视的时刻。拆解、模仿、示范,千百次的刻板重复只为换来瞬间的定格。听不见旋律,王倩就贴着音箱感受震动,对着镜子雕琢每一个动作,只为将音符精准串联,然后再教给孩子们。

当孤独症男孩鹏鹏颤抖着比出第一个“开心”手势时,王倩觉得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她发现,那些被拆解成帧的手语符号,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他们的精细动作,孩子们曾经不听使唤的小手,如今也能灵活地“唱歌”了。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中,手语社团迎来丰收,孩子们排练的手语舞蹈多次登上艺术展演的舞台。

王倩说:“我坚信‘水滴石穿,静待花开’,我希望用执着和坚守,引领这群被上帝亲吻过的天使,向着风,拥抱彩虹,勇敢地向前走。”

一位“守望者”:慢慢来,足球会给你答案!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战火正燃,南京队66号球员戈伟表现抢眼。当记者问他:“学生时期,对你影响最深的老师是谁?”戈伟斩钉截铁地说:“我的母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曹晨老师。”

2003年初秋,刚大学毕业的曹晨成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教师,并担任校足球队助理教练。也就是在那时,他遇到了刚升入初一的戈伟。曹晨回忆,当时的戈伟“攥着一个有些旧的足球,眼里还带着对足球懵懂的热爱”。作为助理教练,曹晨配合主教练负责训练工作,他们的目标不仅是教孩子踢球,更是帮助他们通过足球获得成长。

和习惯亲自示范纠正的主教练不同,曹晨更倾向于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他总站在训练场边缘,专注观察每个孩子的跑位和动作。每次训练结束后,他都会先肯定队员们的闪光点,再指出问题所在,对戈伟也是如此。他常常这样对戈伟说:“刚才边路突破的变向很灵活,防守位置也观察得很好,这个意识非常不错。就是最后一传稍显急躁,力量控制可以再稳一些,下次试着调整一下节奏。”慢慢地,戈伟从最初只会埋头带球,到逐渐理解战术配合,再到学会掌控比赛节奏,短短一个学期,他的技战术水平就有了显著提高,这让曹晨非常欣慰。

除了关注球员在球场上的表现,曹晨同样重视他们的学业。球队训练通常安排在课后,有时为演练一套战术,结束时间较晚。曹晨注意到戈伟的作业偶尔出现疏漏,便主动提出每周三放学后留出一小时,在教练办公室给他补习功课。曹晨善于将学科知识与足球相融合,用传球路线比喻解题思路,让戈伟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在他的帮助下,戈伟不仅没有因训练耽误学习,还始终保持良好的成绩,这也让曹晨放下心来。

初三时,在主教练的推荐下,舜天职业梯队向戈伟发出了邀请。面对职业道路和高中学业的抉择,戈伟与家人都陷入犹豫。那段时间,戈伟训练结束后总独自坐在场边发呆,不再像以往那样积极请教战术问题。

当戈伟来征求曹晨的意见时,曹晨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邀请他的父母一同到学校操场看台交谈。曹晨客观分析了两条路的利弊:职业道路能延续热爱,但也必须面对伤病和激烈竞争;读高中则可以打下更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继续在校队踢球。他强调,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我看着他在球场上长大,他眼里的光,源于对足球真正的热爱,这份热爱不应该被轻易辜负。”最终,戈伟的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戈伟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今,曹晨看到戈伟在“苏超”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内心倍感欣慰。在他看来,老师所能做的,是帮助学生看清技术短板、理清选择思路,然后站在他们身边,尊重每一个决定。偶尔,曹晨还是会想起2003年那个初秋的午后,阳光洒在足球场上,他对第一次接触足球的戈伟说:“慢慢来,足球会给你答案。”而现在,戈伟用他的选择和成长,同样给了曹晨一份答案——作为一名教师,能够见证学生追逐所爱、坚定成长,便是最珍贵的收获。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