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不要钱,手艺还这么赞!这条裤子缝补完,跟新的一样。”“可不是嘛!丁师傅手艺确实杠杠的,小朱的手艺也厉害得很。你看我这新发型,是不是特别潮?这都是小朱免费帮我剪的!”…… 近日,被居民频频“炫耀”的“宝藏小屋”,凭借这份热闹又温暖的日常,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南京这个让人暖暖的“宝藏小屋”究竟长啥样?为啥得到大家的集体点赞?近日,“听语+”记者前往采访。
暖暖的小区角:
咔嚓声里藏幸福,方寸小屋满温情
9月2日上午,记者刚到江宁区麒麟街道怡景园小区10栋楼下,便被架空层的热闹声响吸引。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前围着等候的居民,这就是“宝藏小屋”——装满邻里温情的志愿空间。
门口小屋里,60岁的丁红梅脚踩缝纫机,双手在蓝色布料上翻飞。桌上几件磨边、掉扣的衣物中,一条儿童牛仔裤的破洞处,经她缝上同色系小花布补丁,瞬间添了童趣。“孩子能接着穿,跟新的一样!”50多岁的马海霞举着刚补好的裤子笑着说,“以前衣服坏了要么扔,要么跑老远补,现在下楼就解决,还不花钱。”
另一间屋内,阳光洒在朱晓莹俯身理发的身上。曾是专业理发师的她,剪刀灵活穿梭,凌乱头发很快变得整齐利落。“小朱,太谢谢你了!我腿不方便,再也不用跑远理发了!”刚理完发的孙玉香老人拉着她的手不停道谢。
“孩子长得快,衣服常没穿几次就小了、破了,丁师傅总能改好;老公衬衫掉扣、开线,来这都能补。”居民李桂红道出大家心声,“免费还比外面手艺好,多亏了志愿者和社区。”
每周一、周二上午,剪刀声、缝纫机声与欢声笑语交织,在架空层回荡,温暖着整个小区。
三位志愿者:
用专长暖邻里,坚守中见初心
“宝藏小屋”的温暖,源于三位小区业主志愿者的坚守。她们凭一技之长,为邻里带来便利。
40多岁的朱晓莹入住小区后,发现不少老人理发难,便主动免费帮邻居理发。从小范围服务,到需求渐增,她始终热情:“用手艺帮到人,看邻居满意,比赚钱还开心。”
60岁的丁红梅做了一辈子裁缝,以前偶尔帮邻居缝补。“就喜欢摆弄针线,看着破衣服变完整,特别有意义。”她心态乐观,常说:“只要眼神好,缝纫机就不停转,多补一件衣服就多帮一个忙。”
性格温和的苑玉连,同样擅长缝纫。“以前零散帮忙,现在有了小屋固定服务,更有归属感。看着大家开心拿衣服,我也暖。”
8个多月来,三人每周准时到岗,累计服务超840人次,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近七成。她们的坚守,让小屋成了小区最暖的角落。
和谐社区:
搭平台促公益,善意蔓延暖人心
“宝藏小屋”的落地,离不开建南社区的支持。怡景园小区住有1.3万人,占社区人口一半,老人也较多,“补衣难、理发远”等小事影响居民幸福感。
“解决居民‘急难愁盼’是工作重点。”社区党委书记潘清森说,了解到居民需求和业主的服务意愿后,社区决定搭建平台。去年底社区“怡家人”议事会上,“志愿者小屋”计划被列入,随后协调出10栋架空层作为场地。今年初,小屋“营业”后迅速获好评。
为鼓励更多人参与,社区推出“志愿服务积分卡”:志愿者服务可积分兑换洗衣液、毛巾等物资,这些由共建单位中建二局三公司华东分公司支持,形成志愿服务良性循环。
善意不断蔓延。60多岁的周昌龙师傅擅长磨刀,主动加入“公益服务日”免费帮居民磨刀:“大家都为社区出力,我也想做点小事。”
从缝补、理发到新增磨刀服务,“宝藏小屋”服务渐丰,志愿者渐多。剪刀与缝纫机的温暖乐章仍在奏响,微小善意如藤蔓蔓延,编织出邻里和谐的画卷。未来,这份温暖将传递到更多角落,让社区满是爱与温情。
记者手记
不经意间的微光更动人
走进怡景园小区10栋架空层时,最先抓住我的不是视觉,而是那组特别的“声音交响曲”—— 剪刀“咔嚓”的清脆、缝纫机“踏踏”的节奏,混着老人们爽朗的笑声。
丁红梅师傅踩着缝纫机的身影很动人,指尖翻飞间,磨破的裤子就缀上了俏皮补丁;朱晓莹理发时总弯着腰,轻声问老人“这样长短合适吗”,细致得像对待家人。居民们的话更直白,“比新的还好看”,“真是帮了大忙”……这些不太有文采的语言,比任何数据都更有力量。
最触动我的,是这份善意的“双向奔赴”:志愿者用手艺传递温暖,社区搭台让善意落地,连周昌龙师傅都主动加入磨刀。840人次的服务数字背后,是邻里间最朴素的信任与联结。
离开时,缝纫机声还在耳边回响。原来“宝藏”从不是小屋本身,而是一群人用微光汇聚的温暖,让社区变成了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