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读懂南京人过七夕的别样浪漫

2025-08-29 07:21:02|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乞巧、吃“巧果”、晒书……

读懂南京人过七夕的别样浪漫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8月29日是七夕节,作为我国最久远的传统岁时节日之一,七夕积淀了中华儿女千年来的生活智慧。在南京,人们会乞巧、吃“巧果”、“乞爱”和“乞美”……

关于七夕节的文献记载,最早大致可追溯到西汉《西京杂记》和东汉《古诗十九首》。《西京杂记》就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乞巧是七夕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过去在南京,人们从七夕前一日就开始准备了。

南京民俗专家陶思炎介绍:“旧时,南京妇女会截取一段蟋蟀草丢于盆中水上以乞巧。”《金陵岁时记》记载:“七夕前日,妇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针,泛之,勿令沉下。共观水影中,如珠、如伞、如箭、如笔等状,以验吉凶。”

过去南京人七夕节还有吃“巧果”的习俗。“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饼”, 是用油、面、糖等食材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小面点,香甜可口。其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的条形,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捞出来后再撒上芝麻或白糖。

七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所以,在南京,云锦手艺人会把织女星当作“守护神”。过去南京人过七夕还有看巧云、编七色线、办“乞巧会”等乞巧活动,有的人家还会张贴《天河配》《鹊桥相会》等图画。

“乞爱”和“乞美”也是七夕风俗的重要主题。

在历代诗人词人的浪漫描述下,七夕逐渐演变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七月初七夜,青年男女分别坐在瓜藤下、葡萄架下,当他们听到沙沙声响时,便认为听到了牛郎织女间的情话,从而得到了取悦异性的魔力。其实,那不过是小蜘蛛、小虫子在瓜叶上爬。

旧时七夕,南京女子会在脸盆里放上野花,搁在屋檐上或庭院中承接露水,叫“接牛女泪”。第二天清早,她们就用盆中花瓣上的露水擦洗自己的眼睛。不少农村妇女会跑到池塘边、小河旁,捧起一抔清水来洗脸。她们相信,池塘里、小河中有昨夜织女与牛郎相会时喜极而泣的泪水,用它洗脸,自己也能变得花容月貌。

七夕还是“晒书节”。农历七月初七日,阳光强烈,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仲容(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七夕有晒衣习俗,住在路北的阮姓人家富有,晒的都是绫罗绸缎,阮咸则以长竹竿悬挂犊鼻短裤。《世说新语》将此故事收于“任诞”篇,以彰显阮咸晒犊鼻裈,不惧世俗眼光,反传统而行之。

七夕不但是女孩子的节日,对男子同样重要。那就是拜魁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天枢也叫魁星,又称魁首。相传这一天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理文事,在古代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自己考运亨通。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