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箔、云锦密切相关,仅见于南京一地
揭开真金线的神秘面纱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世人皆知国家级非遗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主要生产金线、金箔的南京金线金箔总厂也是响当当的企业。可是,金线是什么?它与金箔是什么关系?它为何会排在金箔前面?日前,2025年度“共读南京·读城”系列开展走读南京“老字号”专场活动,文博专家管秋惠带领读者揭开金箔背后真金线的神秘面纱,而传统的真金线制作技艺仅见于南京一地。
相伴相生
金线使用为南京云锦“锦上添花”
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文化厚重。作为古代丝织物中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以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闻名天下,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更是被列为世界非遗。殊不知,与其相伴相生的,还有一项省级非遗,这就是真金线制作技艺。
“金线织就云锦翼,飞入世遗著华章。”在管秋惠看来,可不能小看这一根线的制作技艺,有了这一根根如毫发般的细线,才亮出了云锦的辉煌。
据了解,相比其他地区锦缎,南京云锦会大量用金,包括捻金、缕金,也包括缕银和银线,并善于用金装饰织物花纹,使整件织物形成一种瑰丽灿烂、典雅而高贵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云锦织物区别于其他织锦的标志之一,就是大量使用金线,特别是云锦中的金宝地品种,更是使织物形成一种金彩辉映的皇家艺术风格。
事实上,金线早就有在服饰上的使用历史,尤其是在清代,随着金线制作技艺的进步和金线质量的提高,用金装饰织物的技法越发丰富多样,锦缎的质量变得更为细致、精美。比如用金线和彩线织成的云纹,同各种富有吉祥内容的形象交错在一起,画面生动、金碧辉煌。
云锦大师金文也看到了金线对云锦的作用,他在《南京云锦》中指出:“从配色技术来看,清代的配色更加讲究,花纹配色的深浅层次变化都有细腻的表现。一件织品花纹的配色可达十几色,乃至二三十种颜色,还擅长将两色金或四色金交织于一件彩锦中,造成了极为辉煌富丽的装饰效果。”
从游牧区到江南
高质量金线离不开金箔锻制技艺
将黄金与丝绸等织物面料进行结合,采用不同的装饰工艺进行织物装饰,是服饰装饰工艺中的一项重要创新。不过,在此过程中,真金线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据管秋惠介绍,经过不断演变,服饰装饰工艺用金量逐步减少,制作成本逐步降低,极大程度促进了金属线普及发展;金属线的韧性强度逐步提高,立体效果逐步增强,结构稳定性的增加,进一步丰富了金属线装饰纹样的种类;而金属线的长度逐步增加,也更好地满足了织造大面积复杂装饰纹样的需要。
元明清以来,金线的制作何以会逐步落脚江南地区?它与金箔的发展有何关系?特别是今天,传统制金线的工艺,为何仅见于南京一地?
管秋惠分析,当第一次将黄金用于服饰时,金线还没有出现,那时是将金片或金箔贴饰在衣服上,或将金箔粉胶粘在纺线上。直到有人将金箔条贴在兽皮上,再切成细丝,金线才以“一根线”的姿态出现——将金箔片直接搓捻成线状或缠绕在丝线或纱线上,再用在服饰上。后来,随着真金线从欧亚游牧区转至江南,其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并从原始状态慢慢发展成细细的、光亮的一根真金线。
“高质量真金线的出现,当与金箔锻制技艺的提高有关。”管秋惠介绍,真金线的最高境界离不开乌金纸在金箔锻制中的运用,今天的金箔万张仅一毫米厚,高质量的真金线,不仅体现出黄金利用率的提高,也表现金箔背衬纸的运用。而乌金纸与金箔背衬纸使用的都是南方的竹纸,“金箔质量的提高必然带来真金线质量的提高,江南织造是真金线制作技艺的最后一座高峰,并一直延续到当下。”
频现诗歌小说中
南京金箔金线为《红楼梦》“添砖加瓦”
随着金线的发展,其身影不断闪现在文人华丽的辞章中,为人们所称颂。
在诗歌鼎盛的唐代,它被用来形容服饰的华美。“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若无云间月,谁可比光辉。”“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李白在诗中写的“金缕”,即金线。“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这是杜甫在《丽人行》中的描写,蹙金又名拈金,是指用拈紧的金线刺绣,使刺绣品的纹路皱缩起来,金线绣出孔雀、银线绣出麒麟,以此形容衣着豪华。
据管秋惠介绍,唐代金线被各种技艺运用,有盘金、平金、蹙金等,被诗人们烂熟于胸。唐朝诗人秦韬玉在《贫女》中就有“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诗句。从中可看出唐代就有做金线的。有一说认为,诗中“压金”与今天真金线制作中的“挜金”(砑金)是一个意思,即用挜珠压在金纸上来回推磨,将珠子上的光抛在金纸上,由于挜杆上还坠一个沉甸甸的石砣,所以操作起来很费力气。还有一说认为,这是用金线刺绣时,不时压着金线。不管怎样,二者都与金线有关。
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中,也可见到“金线”的身影。比如一个女客在船上换衣裳:“一个中年的脱去宝蓝缎衫,换了一件天青缎二色金的绣衫。”其中的二色金,属于金线业的行话,是指深浅二色金线绣的绣品名称。
《红楼梦》也有对金线的直接描述:“大红金线蟒引枕”“金线闪大坐褥”“金线闪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等。在管秋惠看来,曹雪芹从小生活在江宁织造府,过的是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有很多机会看到放出金银光的衣服,他还会去机房看织造云锦,也许还会掂着金线,惊诧金块竟然能变成金线。“南京出产的金箔金线也丰富了曹雪芹的文学描写,正是因为其个人经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才能把南京云锦描述得格外丰富多彩。”
走进千家万户
传统真金线制作技艺成为龙潭“活化石”
从早期的金片、金箔,到金属丝、平金线、平银线,到带有纸背衬、皮革背衬的金属线,再到捻金线、捻银线、镀层金属线以及复杂金属线等,金属线被用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大众化。
据管秋惠介绍,传统的真金线制作技艺,包括打纸、做胶、禙金、担金、砑金、熏金、切金、搓金线、摇线等流程,现仅见于南京一地,且能够完整掌握真金线制作技艺的只有寥寥数人。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龙潭。“过去打金箔都是为做金线服务的。可见旧时金线的地位比金箔高。”在当地,人们总是习惯称南京金线金箔总厂为“金线厂”。作为凝固古代金线艺人智慧技艺的“活化石”,当代金线或纺织界研究者、学者专家,只要是来看传统真金线制作的,必然要去龙潭古镇。
龙潭古镇流传着一则古老的传说,名为《金边绿牡丹》。意思是说,云锦追求锦上的花纹从不同的角度看,色彩都不一样。可是精美的花卉样式与和谐多样的色彩如何搭配呢?这要归功于云锦工人们结合生活所见和脑子里的奇思妙想,尤其注重对各类花卉植物的观察。对他们而言,常见的要看,稀奇的更要看,所以每年在牡丹花开之际,都要去龙潭刘沙地写生,画一画金边绿牡丹。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传统。“龙潭刘沙地的牡丹属于金边绿牡丹,反映到南京云锦的配色中,则大量使用了金、银线,这种用金色包牡丹边的图案,深得人们的喜爱。”
北京定陵十二章衮服妆花纱龙袍、妆花缎龙袍和十二团龙纹袍的复制,既离不开南京的云锦,也离不开南京的真金线,透过南京云锦博物馆展示的云锦织造工艺、明清云锦的传世精品以及古代织金丝织文物的复制品,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古时龙潭的“五里洋场”。今天,真金线制作技艺已成为江苏省级非遗,它也正随着云锦走进千家万户。比如研制的黄金线使得云锦可以干洗,保持其拉力、韧度,让真金线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