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打开“Z世代”视角下的古今南京

2025-08-29 07:18:3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中外青年学子实地寻访——

打开“Z世代”视角下的古今南京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在社区街角搭建“五感地图”,让居民在触摸、聆听中重拾邻里温情;用数字技术活化云锦技艺,让“通经断纬”的千年雅致重归当代生活……日前,由南京创意中心与清华大学IUP(Inter-University Program)中文中心联合主办的“同行中国·走进南京”可持续发展训练营中外青年实践活动,集结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全球顶尖学府的二十余位青年学子,通过聚焦“城市品牌打造与国际传播”和“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议题,深入南京历史街区、秦淮非遗馆、南京云锦博物馆等地,展开了一场跨文化碰撞与对话。

低空经济为非遗插上翅膀

走进秦淮非遗馆,从古典六角宫灯到现代创意灯饰,各式花灯呈现了这一非遗技艺的千年流变与传承创新。

其中,“秦淮灯彩数字化低空场景创新”项目,依托“高校理论研究—企业工程转化—项目实战验证”的闭环研发模式,重点突破了无人机智能控制与文化叙事融合、非遗灯彩数字化建模与轻量化结构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高精度3D扫描,将秦淮灯彩传统的扎作、彩绘等工艺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模型,再由无人机编队以精准的光色与动态轨迹,在夜空中还原甚至重构灯彩的艺术精髓,实现“非遗+低空科技”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这一跨界实践正是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深厚实力。此次中外青年走进南航“御风园”,近距离接触到众多见证中国航空发展的功勋机型。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科技与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航空级的精度控制与技术积淀,为传统灯彩的数字化升维与低空演绎提供了坚实支撑:让灯彩在低空“讲故事”,打造空中非遗“剧场”,形成“看传统灯展—赏低空灯秀—买文创周边”的“一站式”体验,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文旅感受。

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在南京的文化探索之旅中,青年们进一步体验了汉字与科技交融的魅力。

他们到访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从复刻的古代丝路契约与货单上的墨迹中,追溯南京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辉煌历史;步入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在“汉字构筑的文学之都”叙事中,聆听曹雪芹、吴敬梓等文学巨匠与南京的故事。

南京的真正魅力,在于每一块城砖都在低语着历史,每一条街巷都从容拥抱未来。

在“同行中国·走进南京”训练营的深度走访中,中外青年不仅探访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小西湖历史风貌区等,更登上了跨越650余年岁月的明城墙。满怀热忱的中外青年化身“城墙文化代言人”,通过实地调研、创意记录与跨文化传播,致力于以青年视角发掘城墙背后的历史叙事与文化价值,以实际行动助力古老城垣走向世界遗产的舞台。

如何让传统文化跨越国界、引发共鸣?十竹斋的创新实践为青年们提供了灵感。近日,十竹斋“逆型者联盟”沉浸式数字乐园登陆金陵,将孙悟空与哪吒以数字艺术形式重新解构,打造出一场文化与科技碰撞的盛宴。

让南京故事走向世界

“同行中国·走进南京”可持续发展训练营,致力于将青年的创新力量融入南京的本土脉络,以全球化的叙事方式展现城市底蕴,让世界真切感知这座古都的脉搏与心跳。

短短一周的时间,各组青年在结营汇报会上呈现了扎实而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全球学习中心主任、IUP中方负责人曲炜指出,“Z世代”青年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熟练的先进技术,但在对特定场景或社会现象的深刻认知方面仍需引导。此次活动通过可持续发展训练营的方式,聚焦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禀赋,设置了“传统文化与传播”“数字技术赋能艺术创新”“社区营造与城市更新”等主题,引导中外青年从文化表象、深层结构到未来发展脉络,多层次挖掘南京的文化基因,激发青年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与创意想象,为城市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路。

由“同行中国·走进南京”可持续发展训练营引发的文化传播热潮,不仅是一次城市品牌的全球亮相,更是一场跨越文明的遗产对话,让这座古都的文化故事被世界听见、看见、记住,在全球文明对话中书写出独特的南京篇章。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