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在城市更新中筑牢文明城市根基

2025-08-27 07:18:0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谭志云 李惠芬

城市承载文明,文明滋养城市。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形态的优化、功能品质的提升,更是文明形态的塑造、精神根基的厚植,是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铸牢文明城市之“根”: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文脉

历史文脉是城市文明的“基因图谱”,镌刻着城市的精神记忆,塑造着城市的独特气质,是历代居民共同创造、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身份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以用促保,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制度遵循。在城市更新中守护文脉,本质上是守护文明传承的连续性,让城市文明有根可寻、有魂可依。

在全球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对历史文脉的创造性保护与活化利用已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西班牙毕尔巴鄂以古根海姆博物馆为核心,通过艺术资源集聚带动工业老区转型,成为“文化地标引领城市重生”的标杆。英国伦敦国王十字区对铁路仓库等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再利用,植入艺术展览、商业服务等功能,构建起“有记忆的活力空间”。实践表明,对历史文脉的有效保护与创新利用,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激活空间价值、带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南京在城市更新中守护文脉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的理念。小西湖街区地处秦淮区老城南核心,因年久失修,面临风貌受损与功能衰退的双重困境。2015年,小西湖街区启动城市更新工程,采用“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策略,既保留了老城街巷肌理与传统民居形态,又通过引入文化体验、社区服务等多元业态,让历史空间焕发新活力。2022年,该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彰显了“绣花式”更新对文脉延续的价值。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修旧如故、与古为新”原则,在修复民国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培育艺术展览、国际交流等新业态,成为历史风貌与现代功能有机融合的典范,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这些实践共同揭示了城市更新的要义:不仅在于保护历史的“形”与“魂”,更在于通过创新业态等让其与当代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让文脉在现实中“活”起来。

铸牢城市文明之根,应避免城市更新中出现历史脉络的断裂与身份认同的迷失。在过去的实践中,一些城市存在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居民搬空后长期闲置等问题,导致历史遗存受损、城市记忆断裂,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境。2013年和2019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两次下文,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的部分城市通报批评。为有效扭转这些工作偏差,在城市更新中必须坚守“老城不能再拆”的底线,落实“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机制,科学划定保护范围,让每一处历史文脉都成为文明城市的“活化石”。

增进文明城市之“效”:在城市更新中激活文化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文化基因的激活程度,直接决定城市文明的生命力。激活文化基因,并非简单地复古怀旧,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气质,让文明城市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新鲜感。

南京老门东的蝶变,为城市更新中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生动范例。这里有不少明清民居,因年久失修沦为“城中村”,90%以上的居民缺乏独立厨卫。更新中,当地先对34处历史建筑进行系统性测绘,制定专项修缮标准,蒋寿山故居等建筑得以“修旧如旧”;再精准引入21家老字号(含9家中华老字号)及190余家品牌商户,构建文化、商业、旅游的融合体。2024年,街区文化相关业态占比达74%,客流量突破3000万人次,从“破旧里弄”跃升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多城实践拓展了文化活化的创新维度。重庆渝中区对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进行更新,保留吊脚楼、石阶巷陌等老重庆元素,引入文创、特色餐饮等业态,让“老街区”成为“文旅新地标”,彰显了地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融合力。上海推出“建筑可阅读”项目,通过讲解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历史建筑从“静态展品”变为“动态文化载体”,搭建起市民与城市历史对话的桥梁。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对旧厂房进行空间重构,打造LOFT工作室集群,展现了工业遗产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价值再生”的可能。

在城市更新中激活文化基因,需综合施策。既要充分挖掘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古老建筑、传统技艺、特色民俗等,对其进行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又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虚拟复原展示,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通过引入多元业态,构建文化、商业、旅游的融合体,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 

彰显文明城市之“本”:在城市更新中践行共治共享

共治共享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方法论。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文明城市的核心是“人的文明”,城市更新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而应是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唯有让市民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角,文明城市建设才能获得广泛认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南京石榴新村的更新实践是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样本。作为南京首个城市更新危房安全消险改造试点项目,项目坚持“原地重建、回迁安置”,从方案制定到设计改造,召开69场居民议事会,设计方案修改约70轮,户型调整20轮,最终形成20个面积段、36种户型的方案。工作人员“拎着小板凳挨家挨户座谈”成为常态,老人感慨“住了一辈子的地方,改得比想象中还好”。这种“参与式更新”让居民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建设者”,文明共识在互动中自然生长。

北京、广州的探索展现了多元共治的不同维度。北京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推出“菜单式”选项,居民可根据需求选择改造内容。2024年上线的“加梯地图”,居民可以在线提出加梯意愿,“一键直达”幸福生活。广州越秀区创新“地区城市设计师+在地社区设计师”双师机制,地区设计师从全区战略出发提供指导,在地设计师扎根街道推动落地,在社区公园、历史街区更新中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协同,让更新成果更贴合居民需求。共治共享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具体机制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进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涵养文明新风。

城市更新与文明城市建设,本质上是“空间更新”与“文明升级”的辩证统一。铸牢文明之“根”,需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文脉,使文明城市锚定历史坐标、筑牢精神根基,实现文明有“根”可依。增进文明之“效”,需激活文化潜能,赋予传统文明以现代活力,推动文明有“力”可循。彰显文明之“本”,需践行共治共享,将人的需求与发展置于核心位置,确保文明有“人”可为。唯有实现三者的协同推进,方能真正践行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使每一座城市在空间迭代与文明演进的良性互动中,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彰显时代精神、凝聚人文共识的文明坐标。

(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南京市青年文化英才培养项目“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研究博士工作站”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