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启振 史献芝
历史是国家文明的根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资源。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塑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可以为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提供历史镜鉴、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与“天地人稼”协调统一的生存智慧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关于天人二元关系思考的集中表述,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天地人“三才论”,进而形成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系统论。中国传统农业具有经验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的属性,其农业思想、农学理论和生产实践普遍贯彻着“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应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相融合,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尽量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持和自动修复功能,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稳定状态。
“三才论”产生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其意即在说明农业生产的成功是天养、地生、人为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天、地、人、稼四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农业生产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物有机体同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为自身的繁衍和进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大自然过度索取,资源被过度开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此反思,“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一个有效的中国方案。当然,尊重并顺从自然并非无所作为,完全放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天地人稼”协调统一的生存智慧,是改造世界的又一个中国方案。如果此处将“稼”理解为劳动对象的话,那么这个原则就可以引申为进行生产建设时应该注重对“度”的把握,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效益最大化。我们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该是“天地人稼”协调统一、有序发展的文明形态。
节用适度、用养兼顾的永续发展观
中华民族有着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传统。先民对资源的有限性很早就有了认识,倡导保护并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特别重视充分用地和积极养地相结合。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已经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的土壤肥力观。意即土壤的肥力完全可以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改变。两宋之交,陈旉明确提出“地力常新壮”论,认为只要经常在耕地上施肥沃土,就可以显著提高地力,达到“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的效果。此后,“地力常新壮”论得到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之一。
对于人类发展而言,资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不平衡性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有限性。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之一。正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节约才有了必要性。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节用适度、用养兼顾的永续发展观,反对挥霍无度、铺张浪费,避免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系统
农业生产既是一种经济再生产过程,又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数量、位置和质量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生产深受自然环境影响,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往往形成独特的农业生产类型、生物品种、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技术。中华先民很早就已经认识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强调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活动。在因地制宜原则的指导下,人们根据所在地方的具体环境条件,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模式。
所谓因地制宜,其实代表的是传统农学思想中“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意思就是人们应该按照天时、地利的变化规律和农业物种生长发育的规律来从事农事活动。所谓农牧结合,指的是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应该统筹发展。从字面看,因地制宜、农牧结合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做法;实际上,它背后蕴含的是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文明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等方法来科学统筹发展。
重农务本、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拥有悠久而深厚的重农传统。早在周初,重农思想即已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农本”思想形成,视农桑为本业;秦汉以后,提出“崇本抑末”“重农贵粟”等观念,将重农思想推向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成为主流,出现了“务农重谷,王政所先”“农为政首,稷实民先”“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等重农言论;明清时期,更是将重农提升到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历朝历代如此重农务本,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派生文化,耕读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古人普遍推崇“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耕”以延续家庭经济命脉;“读”以传承家族文化基因;将做人与谋生统一起来;“传家”表示的是以家庭为本的价值观。
重农务本、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告诉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必须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耕文明传承。无论何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都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文明古国的永恒主题。另外,应当充分重视农耕文化的社会治理和文化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农耕文明中的生态伦理、农业景观、民间曲艺、乡风民俗等。
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乡风民俗
在农耕文化区内,星罗棋布的村落是人群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总体而言,这里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稠密,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古代农耕社会以作物种植为主业,兼有一定数量的牧业、林业、渔业和手工业。村落一般以某一姓氏为主,按照亲缘关系组织起来。农村又可分为家族村、亲族村和杂姓聚居村等类型。村子里经常举行类型多样的民俗活动,有祭祖、祈雨等祭祀活动,也有节庆、结社等文娱活动。
对乡民来说,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耕生活让他们拥有厚重的乡土意识、宗族观念、务实精神和守成心理。“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民都离不开脚下的土地,更离不开亲朋邻居的互助协作。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乡风民俗对于传统社会的基层治理具有相当重要的辅助作用。
人与自然的天然亲近、人与人的天然亲情是农耕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已有文明形态的继承和发展,农耕文明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因素,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因密码。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刊发的《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主要观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