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兆权
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家的兴衰更替。当我们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回望过去,南京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与抗争经历,成为中国人民十四年艰苦卓绝抗战历程的生动缩影。
九一八事变后,以南京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此起彼伏,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尊严奋力呼喊。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推动下,南京设立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经过多轮谈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正式形成。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前所未有的磨难更加激发起南京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意志。南京的中共地下组织以顽强的毅力与不凡的胆略,通过各种方式领导人民开展一系列英勇斗争,使敌人卧榻之侧无一日安宁。在十分困难的形势下,新四军挺进南京周边并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信心。历经十四年艰苦奋战,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南京人民也见证了对日本法西斯的正义审判。可以说,南京地区抗日斗争展现了从学生运动到全民族觉醒,从城市到乡村、从隐蔽战线到军事斗争的全方位抵抗,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之城、胜利之城。
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地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准备侵占中国东北时,蒋介石既忙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更忙于调集军队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九一八的枪声震撼了全国,激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日怒涛。南京成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中心地和高潮地。1931年9月19日起,各地各界各行业和各大学连续发表大量通电和宣言,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抛弃不抵抗主义,挽救国家民族危亡。9月28日上午9时,国立南京中央大学1000多名学生冒雨整队奔向丁家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提出政府应向日本下最后通牒、积极备战、撤换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等8项要求。当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中央大学学生哄闹外交部,打破王部长头额。上海学生来请愿者簇队络绎不绝……”南京在校学生发起游行,怒打外交部长王正廷,揭露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妥协性。
1931年12月17日上午,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等地2万多名学生在国立南京中央大学操场集合后出发。示威大军浩浩荡荡地经中山路、鼓楼、山西路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走去。学生们热血沸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不抵抗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声此伏彼起。下午4点,队伍到达国民政府办公地门口,大门紧紧关闭着。一部分学生涌到珍珠桥附近的国民党《中央日报》报馆门前。军警见学生就用木棍打,用刺刀戳,用麻绳绑。十几分钟内,100多名学生被打得头破血流,60余名学生被抓走。上海文生氏英文专科学校学生杨桐恒头部、胸部被刺伤后,落入珍珠桥下河流中牺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地
西安事变后,1937年3月,国共两党在杭州谈判;6月,双方在庐山谈判。8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朱德、周恩来、叶剑英从西安乘飞机前往南京,继续国共谈判。不久成立八路军驻京办事处,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9月11日,南京各大报纸公开登载第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8月25日发出的就职通电。9月中旬,国共两党代表博古和康泽等在南京举行最后一轮会谈,双方就发表合作宣言取得一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周恩来、叶剑英去南京晓庄附近的首都反省院向被押政治犯作政治形势报告,详细阐明了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陆续从监狱中走出的同志,大部分都来找八路军驻京办事处。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派人登记、发钱、发衣服,先后营救和接待了1000多名身陷囹圄的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其中700多人经西安等地抵达延安。平津沦陷后,大批平津流亡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和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领导下,陆续抵达南京,其中约有30名共产党员。10月,博古指示成立中共南京市委,由李华担任书记。在中共南京市委领导下,组织了“首都平津学生抗日救亡宣传团”,去安徽淮南煤矿和广大农村进行抗日宣传。
日伪统治心脏的斗争地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先后在此扶植了伪维新政府、汪伪国民政府。1939年9月,日军在此设立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南京成为侵华日军的指挥中心。不屈的中国共产党人顽强地战斗在日伪统治心脏,获取情报,发展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中共江苏省委和苏皖区党委采取城外培育、城内开花的办法,里应外合,秘密建立党的组织,在南京城内开展抗日斗争。中共江苏省委采取“派进来”的办法,从外地选派党员到南京开展工作。1940年3月至1942年8月间,先后派马卓然、朱启銮、刘峰、欧阳仪等17名同志到南京,1942年8月成立南京工作小组,由刘峰、朱启銮负责,开展南京党的工作。中共苏皖区党委采取“带出去”的办法,分批把积极分子接到根据地去培养教育,发展入党。1939年底,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青年学生爱国组织“七人团”的朱为捐(许勤)、王秀琪,主动与新四军建立了联系。1941年7月,江南区党委(原苏皖区党委)派路南特委妇女部长舒诚到南京,组织“团结救国社”“青年救国社”等秘密抗日团体,作为党的发展爱国进步力量的外围组织。1942年初,成立中共南京特别支部,舒诚任书记。中共地下组织利用合法形式开展活动,“勤学、勤业、广交朋友”;通过举办业余补习学校、夜校,在工人、店员、职员中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传播革命思想,发展进步力量,介绍进步青年去根据地学习。
1942年3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参谋教官徐楚光(徐祖芳)被八路军总部派到南京做情报工作,1943年他的关系转到中共华中局情报部。他打入伪军上层,广交朋友,多方活动。他和其他地下工作者一道将搜集的敌伪大量军事情报,及时送到华中局、新四军军部。1945年7月下旬,汪伪政府传出拱卫南京的伪警卫第三师师长、汪伪少将参军钟健魂即将被免职的消息。徐楚光得知钟健魂早年曾参加过共产党,抓紧时机争取钟健魂反正。8月13日,伪警卫第三师师长钟健魂率全师官兵3000多人在六合钟家集宣布反正,投奔新四军,不久被改编为华中独立第一军。周致和(蔡云翔)是伪中校飞行教官,黄哲夫(于飞)是伪空军少尉。1945年7月初,在徐楚光的协助下,黄哲夫在周致和的一位同学引见下,从南京穿过日伪封锁线,到达浙江长兴山区找到新四军,受到粟裕接见。8月20日,周致和、黄哲夫等6人,驾驶原汪精卫座机“建国”号在扬州机场起义,顺利抵达延安机场,受到朱德总司令和叶剑英参谋长接见。
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前沿地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苏南地区迅速成为华中抗战前沿阵地。1938年2月至5月,针对新四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毛泽东先后发出三封电报,揭开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2月15日的电报指出,“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地。”4月24日的电报指出,“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5月4日的电报指出,“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
1938年4月28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司令员粟裕、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率领下,自皖南岩寺誓师东进,于5月13日夜进入高淳县境,5月19日到达江宁铜山附近叶家庄,拉开了新四军在南京地区抗战的序幕。6月16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紧邻南京的句容下蜀镇完成破路任务后,于17日黎明在韦岗伏击由镇江至句容的日军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一部,击毙日军大尉、少佐各1人及士兵13人,伤10余人,击毁汽车4辆。新四军在南京地区所进行的战斗,给日伪的统治予以军事上、心理上的沉重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斗志。南京地区新四军建立了茅山、竹镇等大江南北敌后根据地,不断出击,鼓舞了沦陷区人民抗战到底的希望、决心与胜利信心。
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地区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控制苏南主要交通线,威胁日军南京、镇江等地的战略据点。新四军深入日伪占领区核心地带作战,迫使日军缩短防线,并调兵增强后方防卫。南京、镇江、芜湖地区的兵力,由原来不足3个联队增至2个多师团,据点由20多个增加到156个。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中,苏南军民战斗5000余次,7000多子弟英勇牺牲,毙、伤、俘日伪军40000余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仪式的见证地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等7名日军投降代表按照约定,解下他们的佩刀,分别呈献给中方受降代表;冈村宁次在两份分别印制着中、日文的《日本投降书》上签字,中方代表对两份降书验视后,签名盖章。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有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