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苏州:致富“靠山”就是“三棵树”

2025-08-23 18:25:55|图文来源:苏州日报

点击查看详情

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地处太湖之滨。

8月的树山村,翠冠梨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枝丫,梨叶间透着阳光,果香裹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沿着树山景观木栈道漫步上山,小朋友好奇地蹲下来,透过木板缝看下面的世界——慢悠悠爬行的西瓜虫、翻动湿土的小蚯蚓和卷曲舒展的花草斑苔。木栈道东起白墡坞,西至大石坞茶园,串联栗坞、戈家坞、云泉寺等生态景点,是春赏梨花、夏避竹海、秋观彩林、冬享暖阳的“四季走廊”。

木栈道建成已有17年,不仅能四季观景,更带火了村里三条发展之“路”:

把山上“金果银叶”送进城里千家万户的“致富路”;

让游客“沉浸式”休闲同时保护山岭原貌的“生态路”;

靠绿水青山反哺出农文旅共生共荣大格局的“产业路”。

——树山村用一条木栈道构建出自己的“生态经济学”。

原理一:最小的扰动实现最大的进入

树山村东望苏州古城,西邻太湖水面,三山环抱、四坞相连、五浜织脉。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只是苏州城西欠发展的一个小山村。转机来自一条长约3.6千米的木栈道的修建——它环抱树山,先是用来“生态修复”,把分布其间的山、水、林、田、院“串珠成链”,进而“产业转型”,搭起了农文旅融合的骨架与走廊。这条栈道自2008年建成以来,不仅改变了村里山路崎岖、出行不便的状况,更成为树山村将“两山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动见证。

“以最小扰动实现最大进入”,这是当年树山木栈道的修建者秉持的生态原则。木栈道是国家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自山脚蜿蜒而上,穿过茶田果园,掠过潺潺溪涧,将零散的农家与山上的景观串成一条动线,同时又是方便鲜果源源不断运下山的致富之路。

树山梨树、茶树和杨梅树号称“三宝”。木栈道修通后,农事管理便捷、出山通道顺畅,农产品的“鲜度”进一步提升。“相比硬邦邦的水泥路,木栈道不仅与山景相得益彰,更保留了土壤的呼吸与小生物的栖息空间。”树山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每天都要在这里走一走,与游客聊聊天,与村民唠家常。“树山杨梅刚刚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加上此前获得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项国家级认证,属于‘三冠王’!”吴雪春告诉记者,杨梅售卖季极短,以往逢梅雨连连“出村即打蔫”。“后来通了木栈道,早晨采下的杨梅直接联通冷链,下午就到上海了!”

在木栈道西入口,梯田茶园层次分明、绿意盎然。游客怎能想象,在恢复生态前,树山曾以矿产开采为主,那时山体伤痕累累、水土流失严重。关停矿山后,村里恢复植被、调整产业结构,茶树成为第一批“进山”的绿色产业。生态修复带来水土保持能力的恢复,也让杨梅树、梨树、茶树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目前,树山云泉茶总种植面积1000亩,年产值可达1500万至2000万元。

吴雪春说,村民致富的靠山,真是“三棵树”啊!

原理二:最寻常的风景唤醒最丰富的感情

然而,这条如今人人点赞的木栈道,在建设之初并非一帆风顺。有人担心“占林减少产出”,有人觉得是“花架子”,还有人说是四不像的“洋盘”。村民老王记得,当时自家杨梅园正要修枝,施工的车辆把进园的小路占了,“我去找村干部理论,觉得这条道是给游客走的,跟我们农户有啥关系?”直到次年杨梅上市,亲眼看着纷至沓来的游客上山买果子,他才服气地笑着说:“这条路啊,真是修对了。”如今,不仅梨子、杨梅、茶叶等农产品上市的季节,木栈道人声鼎沸,甚至每个工作日,都有游客上山赏玩,还有从各地来的作家、画家、摄影家,他们创作的作品,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旅人……

“2012年左右,家里来了浙江人,要租我们的房子,叫价10万元一年。”村民吴辰在2004年大学毕业后便和树山村的“85后”一样,去厂里上班了,“但是听到有人来租我们村的房子,我就感觉是时候回去了。”吴辰先去莫干山“取经”,然后回到树山开出了“竹里山居”民宿。吴辰特别喜欢带着客人们去木栈道走一走,全身心地融进山里,有位上海来的教授,还专门写了散文——“用最简单的风景唤醒最丰富的感情”。

越来越多的村里人返乡,开设民宿、农家乐;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也来到这里,经营自己的梦想。“2017年,我偶然来到树山,便决定留下来。”陈进选择辞职,在大石山脚租下民宅,开的民宿取名“这里”,“‘这里’取自journey(旅行),既是地理的停靠,也是生活的选择。”踏进“这里·树山”,大片落地窗将时而雾岚缭绕、时而满目苍翠的山景迎入室内。每逢周末,来自周边城市的企业高管们喜欢在木栈道边读书、吟诗——“这里”成为职场奋斗者们向往的“心灵栖息地”。

如今,“这里·树山”的分店已开枝散叶,而这张跨地域的文化旅居网络,出发点依旧在树山木栈道“这里”。

原理三:最简单的设计凸显最深刻的逻辑

随着农家乐、民宿等沿着木栈道布局,树山的产业版图不断外延,不仅有游客的“舌尖留恋”,也有新兴的业态扎根。

走进树山村“白日梦想”摄影基地,镜头前的新人笑语盈盈,镜头外的工作人员忙着调试灯光、布景。负责人李智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租下这里,看中的正是树山的优美环境与便利交通。他将一栋民宅装修成南法风格的室内影棚,“外景就是美丽的树山村风景,非常贴合装修风格”。虽然500元一小时的价格并不便宜,但依然吸引了不少顾客——有拍写真照的普通家庭,也有慕名而来拍摄服饰、家纺等品宣推广的专业团队。

同欣锦罗文化馆内,宋锦、绫罗等非遗工艺正由传承人现场演绎。馆内售卖的宋锦布匹价格不菲,客户遍及上海、深圳等地,大多是长期合作的固定客户。负责人王书涵说,选择将展馆落户树山,不仅是为了展示工艺本身,更是为了让产品与苏州乡村的自然氛围相结合,赋予它们更多“情绪价值”。

这些新业态的涌入,不仅能让游客在树山“多待一会儿”,更让村里的产业链越拉越长,村民自然越来越富。“如今村级年收入超千万,村民依靠农产品销售、民宅出租等,户均收入超过30万元。”吴雪春说。“希尔顿、裸心等高端酒店业态也入驻村里,让整个树山的消费层次又升一级。”

这条貌似简单的木栈道,带动了村里环境提升、布局协调、管理优化等生产力系统的持续改善,大幅提高了树山村的系统生产力,从而将新业态拢进乡村振兴的大舞台。而在通安镇,“木栈道生态经济学”也让基层治理逻辑从“工程思维”走向“系统思维”:生态修复、风貌管控、产业导入、公共文化、体育健康、社会治理同步设计、同向发力。木栈道不再是孤立的“设计”,而是连通生态、连通人群、连通产业的“系统”。

基层管理者当下要做的,除了引项目、促投资,更要探索一条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实现路径。“青山绿水走出了‘门票经济’,走向‘场景经济’。不设围墙、不收门票,把公共空间做成‘永不落幕的展场’,让消费在场景里自然发生;把‘看风景’的一次性消费,升级为‘住进去、慢体验、多元化’的复合消费。”通安镇党委书记徐立说,“在组织方式上,从‘部门推动’走向‘多元共治’,党委政府定方向、平台公司做实施、行业协会强自律、村集体稳兜底、社会资本与返乡青年共创业,权责清晰、协同高效。”

当一个地方的生态保护赋能产业发展时,产业发展必能反哺生态保护——树山村“生态经济学”的辩证法,使共同富裕的实现成为必然。其中的深刻逻辑,在这条木栈道上窥斑知豹。

大道至简。

作者:高岩 沈红娣 李渊 责任编辑: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