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山
这段时间,关于高铁车厢内能不能吃泡面的争论持续发酵。
广州东站近日全面下架站内商店的泡面,改为捞面、拌面等替代品;旅客仍可自行携带泡面,但车厢内不提倡食用。支持者认为,泡面气味影响公共空间,且存在安全隐患;反对者则指出,其他食品同样有气味,铁路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服务,满足旅客多样化用餐需求。
在这场争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食品的去留问题,更折射出公共空间权益平衡的复杂性。
高铁泡面之争的本质,是乘客不同用餐需求之间的碰撞。一方面,泡面气味确实会影响他人乘车体验;另一方面,作为价廉物美的便携食品,泡面又是部分旅客的刚需。铁路部门的基本态度是“不禁止但也不提倡”,部分车站则采取“不售卖但允许自带”的做法,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中庸之道——在维护大多数乘客舒适体验的同时,也为部分乘客的特殊需求留有空间。
这种中间路线恰恰说明,在公共空间的管理中,很难找到令所有人满意的最优解。高铁泡面之争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公共权益分配的永恒命题。过去,绿皮车厢里的一碗泡面给无数人以慰藉,成为旅途中的一道风景;如今,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年轻一代对个体权益的强调和关注,使得此类公共空间里的权益博弈更加凸显。
其实,比“禁不禁泡面”更值得思考的是,铁路部门应当如何完善平价餐饮供给体系。如果车站和列车上能提供更多实惠、便捷的食品选择,旅客自然不必依赖泡面。而从乘客的角度来看,泡面虽然便宜方便,但并非不可替代。例如,广州东站在下架泡面的同时,还在出售捞面、拌面等,同样量大管饱;另外,乘客还可以自带面包、蛋糕等食品,何必非跟泡面“绑定”呢?
公共空间的治理,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在高铁这个流动的“小社会”里,每个人都不妨多一些换位思考——吃泡面者顾及他人感受,其他乘客也需理解不同需求;管理者则要在多方利益间寻找动态平衡,用更精细化的服务化解矛盾。
毕竟,在公共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最优解”,只有符合绝大多数人需求的“更优解”。文明出行不是只靠一纸规定,更要依赖每个人的自觉与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