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国产动画电影的灵魂是什么?

2025-08-18 14:20:41|图文来源:中国文化报

今年暑期档,几部国产动画电影表现亮眼,持续吸引着观众走进影院。其实,国产动画电影的精彩不仅限于暑期档。从10年前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国产动画电影找回信心,到《熊出没》系列动画电影连年陪伴观众共度新春佳节,再到今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多项影史纪录,国产动画电影不断给观众带来各种惊喜,也向世界展现出东方美学和中国风范。

当国产动画电影在电影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献上敬意的同时,也不妨细品其创作得失。

传统文化,当代表达

综观近年来取得佳绩的国产动画电影,创作路径具有共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进行贴近当代人思想观念与审美趣味的创新性表达。古典小说《西游记》滋养了一代代中国动画人,且随着时代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如果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展现中国式超级英雄的平凡一面,用成长、陪伴与救赎的故事开辟西游故事讲述的新维度;那么,《浪浪山小妖怪》则可视作对《西游记》的创新“补写”,将作为背景板存在的小妖推到聚光灯下,以看似解构经典西游故事的方式,书写属于普通人的英雄之旅。该片总出品人,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撰文表示,将创新思维与当代审美、现代生活相融合,用时代精神激活动画的原创力、创制力、表现力,传统文化必将活力奔涌。

优秀国产动画在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时,特别注重传递“当下感”。《白蛇:缘起》《白蛇:浮生》讲述白蛇传故事,白蛇、许仙的前世经历让他们的爱情更易被当代观众理解和认可,双向奔赴、携手成长的人物弧光容易共情当下的年轻人,让他们产生共鸣。《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表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我追求,为天下担当、为正义奋斗的家国情怀,不仅接通传统文化精神,也映照当今年轻人的热血内心。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所说,近年来的动画爆款既传统又现代,契合观众心理和市场需求。

老少皆宜,并不容易做到

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认为动画电影的主要受众是小朋友,因而在视觉形象上强调清新活泼、懵懂可爱,思想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则偏于简单浅显甚至粗糙,以致雷同的叙事模式在同IP作品中被多次重复。评论者将此称为“低幼化”,认为这种创作思路尽管能在短期内稳住相应的低龄受众群体,但成年人看不进去,观影中的“小孩吵闹、大人睡觉”终究不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也不利于动画电影高质量发展。

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全龄化”成为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的一大趋势,不少动画电影直接打出“合家欢”,并取得了不俗成绩。学者李侃指出,“全龄化”并非成人化,而是作品审美格调向“儿童+成人”美学转变,譬如《长安三万里》,激发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影院中经常出现小朋友跟着影片背唐诗的场面,而成年观众则能从影片中看到人到中年的求索与矛盾、失意与释然。正在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也是如此,让小朋友笑得前仰后合,让不少成年人湿了眼眶。

看动画是家长“遛娃”的一种方式,但孩子的天真陪伴,又何尝不是治愈成年人生活中那些艰难、辛酸的一剂良药?好作品总能实现跨越代际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让儿童与成人都获得满足。

作家黄昱宁说“《浪浪山小妖怪》让不同的年龄看到了不同的景深”,这句评价也可视作对动画电影“全龄化”的呼唤或要求。近几年来,这个理念已被创作者广泛认可,但要真正做到老少皆宜,并不容易。编剧斯琴认为,老少皆宜是不同审美喜好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或缝合。“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画电影首先得是一部完整自洽的作品,让不同受众从中发现不同的华彩,而不是将适合不同人群的片段排列组合成一道‘拼盘’。”斯琴说,“早些年的某些作品,以几乎拒绝儿童的姿态追求某种深刻性,但片中已被多次探讨过的主题,又不足以让成人观众感到深刻。类似的故作骄矜,是创作观念上另一种形式的‘低幼化’。”

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整体思维

电影是工业产品,而动画电影更是技术密集型品类的代表。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就,离不开自主创新,利用高新科技精雕细刻、深耕细作。公开资料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纷繁的人物、复杂的场景和近2000个特效镜头等,全部由中国团队制作完成,138家相关领域公司4000余人投入其中,自主研发的“乾坤引擎”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工业技术实力、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不仅成就了“百亿影帝”哪吒,也为日后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积累了技术财富和数字资源。

然而,技术既是为动画电影艺术表达做增量的“神兵利器”,也可能成为诱惑创作者滑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泥淖的危险之源。许多影评人提醒,《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不仅技术水平突出,主题、故事、人物等方面也同样精彩,它们脱颖而出并非简单的技术胜利,而是综合实力使然。倘若陷入“技术崇拜”,一味追求技术细节,却忽略了动画电影作为艺术作品的其他特质和要求,恐将得不偿失。

暑期档影片《聊斋:兰若寺》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瑰丽斑斓的聊斋奇幻世界,技术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据制作方介绍,采用毛毡风格的《崂山道士》篇章时长只有15分钟,但毛发渲染量达到了长片级别,单帧渲染用时最长达55小时,制作方甚至为此创新开发了专属制作流程。然而,这份技术用心并未在市场上获得与之匹配的票房收益。浏览社交媒体不难发现,故事不够出彩、结构不够完善、少数情节的合理性尚可商榷,是许多观众对该片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文化评论人林云认为,动画电影创作离不开技术创新,同时更需要整体思维。目前,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层面普遍过关,制作水平普遍较高,较少作品因硬件欠佳而遭遇吐槽,却仍有不少影片因内容乏力而失灵。“与单纯的技术手段相比,能否将思想主题、故事情节、视听表现和技术应用进行通盘考虑,更考验创作者的智慧和经验。”林云说,“顶级的技术,应该隐身在艺术的背后。”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