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根生
“我们纪念抗战,不是纪念战争,而是纪念战争中没有低头的人。”近日,《光明日报》介绍《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时如是表述。
电影《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说:“大量有信念的普通人并没有在历史课本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南京照相馆》讲述了他们的抗争。”讲述“普通人的抗争”,就是在纪念并致敬“战争中没有低头的人”。
8月10日,一张首发照片新证见诸报端,上有“华东”标识,填补了“华东照相馆”实物证据空白。1938年1月,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将反映日军暴行的照片加洗并装订成册,和青年吴旋接力守护,留下屠城血证。这就是在强暴面前“不低头”,就是舍生取义。“水可干而不可夺湿,火可灭而不可夺热,金可柔而不可夺重,石可破而不可夺坚。”历经千百年传承,这四句古训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精神准则。在强暴面前“不低头”,其根就在“魂不可夺”。这种心灵深处的永恒执守,始终在支撑着我们挺起脊梁。
“电影映照出历史深处最黑暗的角落,也折射出人性最耀眼的光辉。”在《南京照相馆》北美首映礼上,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致辞中这句话尤其触动人心。烈火炼真金。许多时候,正是因为在强暴面前“不低头”,挺膺担当勇抗争,才迸发出“人性最耀眼的光辉”。
浩然英雄气,塞乎天地间。这个夏天,《南京照相馆》之所以在海内外掀起观影热潮,核心因素也就在于“战争中没有低头的人”再次被最真实地看见,并由此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顽强不屈”。
屠杀与抵抗同在,悲愤与荣光并存。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短短6个星期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残忍屠杀了30万中国军民。但中国军民并没有任人宰割,南京处处有英勇抵抗。1937年12月10日,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等地同时受到攻击,守城将士坚守阵地,直至战斗到最后一息;乌龙山下,万余名被围中国军民在日军机枪开火一刹那集体向敌军冲击……抵抗者们用生命诠释了“不低头”“不可夺”精神。
“不低头”终究能抬起头!
历史已证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今天我们被什么感动,明天就会有什么行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的中国就意味着确定性、未来性、机遇性。但也要看到,风险挑战依然存在。愿人人都能把“不低头”“不可夺”精神化为爱国之行,以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之势,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