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鲜柜实现存菜便利化、电子屏可见食品安全,尧化门好邻里生活中心智慧化升级——市民“菜篮子”拎出科技感安全感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黄琳燕
早上买完菜,赶着去上班?没关系,把买好的菜存进智能冷鲜柜,晚上凭验证码来取,依旧新鲜。
8月14日,记者在南京尧化门好邻里生活中心看到,一排智能冷鲜柜为市民解决“买菜—存放—取菜”的时间难题。旁边的电子大屏上,食品安全、菜价、客流等信息实时跳动。从“存菜自由”到“数据可视”,这座农贸市场通过智慧化升级悄悄改变着居民的买菜方式,让市民的“菜篮子”拎出科技感与安全感。
上午9时,市民韩女士拎着刚刚买好的猪肉、番茄、青菜等乘坐电梯从二楼的菜场下楼,走到电梯口的智能冷鲜柜前,手动输入手机号,按下“存货”按钮,冷鲜柜一个隔间的柜门弹出,韩女士将菜品放入柜子里存储。“临时有点事情,来不及回家,先在这里存放一下,柜子是冷藏保鲜的,晚上来拿一点问题没有。”韩女士告诉记者,自从这个智能冷鲜柜投入使用后,她感觉买菜方便了很多,比如临时有事出去可以先存一下,不用着急买完菜就送回家;如果想买其他东西,也可以先存放一下,不用担心菜会放坏。
“我们农贸市场周边有很多居民,还有很多年轻的上班族,他们早上买完菜就可以把菜存到智能冷鲜柜里,直接去上班,晚上下班后凭短信验证码来取。”尧化门好邻里生活中心经理刘志华告诉记者,目前这里设置了一排40个隔间柜子,冷鲜柜可以根据存放东西的多少和品类,自动识别、设定温度,为生鲜产品保鲜,让居民买菜更方便。
在尧化门好邻里生活中心的大厅里,还有一块亮眼的电子大屏,上面跳跃着农贸市场里的实时数据。当日的客流量,每笔交易的单价、重量、金额,商户情况,各类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抽检信息等,全都在大屏上清晰显示。前来买菜的市民徐阿姨拎着环保袋站在大屏前,仔细看着大屏上滚动的当日蔬菜、肉类、水果的检测信息,“以前买菜靠经验,现在有了电子大屏数字化显示,一看心里就踏实了。”
在快检室,检测员正对刚刚从菜场取样的青菜样本进行检测。“我们每天都会在农贸市场里抽取30个批次左右的产品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农药残留、瘦肉精、甲醛、二氧化硫等指标,检测结果同步到外面的电子公示屏上,市民可以随时查看。”刘志华说,除了每日固定的抽检,这里还提供“你点我检”服务,市民自己买的菜也可随时拿来免费检测,半小时左右就能出结果。快检室还对每个商户建档管理,“一户一档”随时可以溯源。
“我们对农贸市场进行了智慧化的提档升级,在信息化公示、数字化监管、智能管家服务、食品安全及溯源等多个领域实现智慧化。”刘志华指着大屏向记者介绍,如今市民可以实时看到市场里的数据和商品及商户信息,买菜更加放心;市场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商户进行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数据分析。“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商户的交易排名,还有每个品种的交易数据,这样就能了解到什么商品受欢迎,哪家商户有吸引力,从而让商户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产品品类。我们还能看到实时菜价,通过菜价的监控让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稳更好。”
【记者手记】
智慧升级的细微处,恰让民生服务有温度
尧化门好邻里生活中心的升级,用技术赋能传统业态,让“菜篮子”变得更“智慧”。智能冷鲜柜的投入,精准破解“买菜中途有事”“生鲜易腐需速归”的生活痛点,让购物节奏从“被时间追着跑”变成“按需求自由安排”,这是技术对生活细节的温柔回应。电子大屏实时公示交易数据、检测结果,让菜价与食品安全信息直观可见,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知情”,重构菜场与市民的信任纽带。记者在采访中,也被智慧化运用的深层价值吸引——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商户经营、稳定市场菜价,让商户在“很卷”的市场中有了精准经营的“指南针”,既能让生意更红火,也可为市民提供更加贴合需求的服务。
这场农贸市场里的技术创新,或许没有那么多的“高大上”,而是在不那么起眼的细节里藏着暖心的民生温度。小小冷鲜柜,装下的不只是菜,更是对上班族时间的体贴、对食品安全底线的守护。当菜市场学会用数据说话、让技术“跑腿”,城市治理就更有了温度,百姓“菜篮子”也拎得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