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专家学者支招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2025-08-18 07:18:5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8月16日,市委党校、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央党校专家‘南京行’”活动举行。活动采用“专家谈”与“实地看”相结合的形式,聚焦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等目标和任务,进行学习交流和现场调研。

在“专家谈”环节,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双传学提出,南京都市圈不仅是传统生产制造型的都市圈,更在积极向“产城融合+消费升级”的新型都市圈转型。他系统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战略路径:以产业协同为引擎,培育地标性产业链集群;以创新生态构建为突破,打造长三角原始创新策源地;建立都市圈协同治理信息平台,提升区域一体化决策效能;以互联互通为纽带,构建服务资源共享网络;构建实施保障体系,推动高质量落地。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报社原社长、研究员许宝健对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应突破传统认知边界,将县城和建制镇纳入城市体系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拓展“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格局。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数交所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副主任许正中提出,要突破技术范式转型瓶颈,重塑产业链价值生态,打造生态驱动发展模式。通过“场景取代产品、生态重构行业”的变革,使生态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着力点和可持续提升的关键性要素,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于“如何构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机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鹏教授提出,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重塑城市本质逻辑,通过培育完整产业生态链强化“市”的产业功能;建立差异化发展模式,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破除“小城复制大城市”的同质化路径依赖;创新智慧治理体系,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长江学者黄贤金教授以南京市创新实践为例,系统解析了政策引导下的投融资生态构建。在制度创新层面,南京在全省率先出台《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形成全周期政策体系;在融资模式创新层面,通过引入社会投资、争取银行授信等举措,持续优化资金配置;在实施机制创新层面,借助鼓励产权人自筹等形式,有效激活存量资产价值,不断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投融资范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李蕾教授表示,传统“以产兴城”模式面临发展动能不足的瓶颈,主要原因在于生产体系与创新能力失衡。需构建“产城互促”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建立“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突破性技术”三位一体协同,精准定位城市特色发展路径;形成“人才集聚—市场配置—资本赋能”三要素联动,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与政策链精准对接,通过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降低试错成本,持续激发城市内生创新动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蔡之兵教授提出通过“五大转型”激发城市内生动力的观点:理念转型坚持以人为本,方式转型突出集约高效,动力转型强化特色引领,重心转型加大治理投入,方法转型注重统筹协同。

在“实地看”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考察了麒麟科创园、中国(南京)软件谷,调研南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深度探访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中科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以第一视角见证南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新华日报社,部分国家级都市圈中心城市党校、南京都市圈城市党校,以及社科研究机构与新型智库的专家学者受邀参加。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