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李铁飞——组建南京地下军,发展抗日力量

2025-08-18 07:18:1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抗战亲历者口述史】

【人物小传】 李铁飞,1921年出生,又名涤非。1938年7月参加新四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受苏皖区党委派遣,作为特派员前往南京,开展地下工作。1945年8月被捕,不久获营救出狱。同年10月撤往苏北华中解放区。2000年9月在上海逝世。

1944年夏秋之间,我在新四军第六师和苏皖区党委社会部工作。区党委书记吴仲超同志指令我秘密去南京组建地下军,准备里应外合,在条件成熟时举行武装起义,夺取南京。

我于1944年深秋秘密进入了南京。

地下军怎么搞?没有经验,要搞成城市游击队也很困难。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我考虑组建地下军要从三个方面下手:一是伪军伪警,二是工人,三是学生。其中争取伪军伪警是重点,因他们手里有枪,就地争取伪军伪警,适时起义,是建立地下军的一条捷径。

为此,我打入了伪财政部卫士大队,改名为李庸夫,当了一个军械员,支上士薪饷,但具有军官身份。目的是掩护,同时管军火仓库,就掌握了大量枪支弹药,有利于组织地下军。我还乘机广交朋友,逐渐和教官以及一些带兵军官成了“哥们”。这使我不仅进一步在卫士大队站稳了脚跟,而且建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我还以中央大学为主要据点,在学生中开展工作。首先争取了南京青年领袖厉恩虞,继而争取了中央大学学生会会长王嘉谟。在他们周围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以他们为主在学生中进行秘密串联,发展抗日力量,为组建地下军服务。

这时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德、意法西斯已经覆灭,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一败涂地,美军已打开了进攻日本本土的通道,八路军、新四军开展了局部反攻,收复了大片国土。在苏南地区,我军控制了广大农村和部分城镇及交通要道,南京周围地区经常有我军活动。南京城里的大小汉奸惶惶不可终日,纷纷寻找出路。广大工人学生和市民群众反日情绪更加高涨,充满着胜利信心。这无疑使我组建南京地下军的工作有了更好的条件。

1945年春末,我回根据地向党组织作了一次汇报。我秘密返回南京后,仍以伪财政部卫士大队军械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当时的卫士大队大队长叫杨叔丹,他于日本投降前夕得知我去过新四军,突然将我逮捕。我被捕后,敌人虽然对我又骗又哄又压,伪宪兵司令甚至亲自出马对我进行劝降,但我坚不吐实。

我被营救后,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汪伪政府作鸟兽散。鉴于客观形势,党中央决定不在上海举行武装起义,南京的武装起义当然也在停止之列。我们几个在南京的同志继续隐蔽,准备迎接新任务。  (参考资料:《南京党史》总第78期)

青年说

南京市档案馆志愿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留学生王梓——

和平与自由不是凭空而来

初读李铁飞的口述史,是在屏幕上。文字朴实,却在字里行间透出绷紧的力量,让人下意识地放慢呼吸。那是1944年的南京——汪伪政府的首都、侵华日军的总部,岗哨林立,宪特密布。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我过去更多从宏观叙事去理解这段历史;而在他的回忆里,则化作一段以个人为核心的微观史,让当时的南京城仿佛近在眼前——压抑、危险,却在暗处悄然涌动着中华民族的希望。

李铁飞在回忆中反复提到“信任”与“重托”。他受命潜入南京,不是为了简单的情报工作,而是要在敌人心脏里组建一支地下军,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发动武装起义。这种任务的重量,不用渲染就能感受到。

他的学生工作让我格外有共鸣。作为同样的大学生,我在想,那些当年被动员起来的人,他们在教室里讨论的,不再是课业和前途,而是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走向。这种选择,意味着随时可能付出自由甚至生命的代价。

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的校园宁静而安稳,晨间是鸟鸣与脚步声,傍晚是操场上的笑语与灯光。新闻与历史隔着屏幕从我们身边掠过,又被日常的课业与生活冲淡;而在他们的时代,历史就站在校门外,随时可能闯进课堂,带来的是集会、斗争,甚至突如其来的别离。

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我想这些鲜活的抗战故事值得被记住,不只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更是提醒我们,和平与自由并不是凭空而来。有人在硝烟中用枪守护,有人在敌人眼皮底下用心维系,而正是这些隐秘的努力,汇聚成暗处的星火,照亮后人的幸福生活。

本组整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邹伟 祝东秀 通讯员 周静


责任编辑:杨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