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讯(通讯员 宁建轩 记者 吴春霞) 日前,央视《新闻联播》再次点赞石榴新村的创新实践。该项目采用“原地重建+回迁安置为主、多元安置补充”的改造模式,既保留了老城区的烟火气,又实现了居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目前,项目一期282套住房已完工交房。
近年来,在推进居住类城市更新过程中,南京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创新实践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项目。以小松涛巷为例,该项目立足全生命周期,积极探索采取“留、改”措施的低碳化更新。作为我市第四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这里不仅承载着老城区的历史脉络,也在更新过程中融入了低碳设计。目前,项目已完成了15号楼的更新与修缮,27号建筑也将启动更新,地块北侧将建设2栋多层住宅用于居民回迁。
毛家苑23号和23-1号这两栋建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的老公房,曾是南京市第二机床厂的招待所和集体宿舍。以前这里房屋不成套,没有晒台,没有卫生间,23平方米的房子已是“大户”,每到刮风下雨,漏水成了常态。经历城市更新后,曾经的C级危房已变成套化新房,84户居民全部选择回迁。
毛家苑23号的更新改造藏着不少巧思,设计师用“2.5层”和“3.5层”的创新设计,上演了一场老城区更新的“空间魔术”。这“0.5层”的优化,使得这片与周边楼房间距不足2米的“蜗居”,实现了户型成套化改造,拥有了独立厨卫、明亮采光、外墙节能保温系统、现代排水系统。
荷花塘街区人口众多,有1800多户居民,还有1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8处历史建筑和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样文物建筑密集的区域进行管网全面改造,难度很大。基于这样的历史基底,项目以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在功能规划上,街区保留70%以上的居住功能,遵循“愿改可改则改”原则,鼓励居民自主更新。同时兼顾周边游客需求,统筹布置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双重需求。
今年,我市将持续推进城河村、乐业村、卫巷片区等居住类项目更新,让老城焕发新活力,让居民乐享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