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风雅秦淮雨花石

2025-08-15 07:35:59|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浦口火车站街区探微

□ 陆进富

一天上午,我们“鼓楼区快乐群”七八个文友、牌友相约去看浦口火车站街区。从中山码头坐轮渡,公交卡一刷,十分钟就到了江北浦口码头。沿码头拱形雨廊走百十米,进入车站伸出月台的伞形长廊。长廊连接着三层米黄色主楼,上边标着四个楷体大字“南京北站”。这位沧桑老者,披着百年风霜,诉说着近代史的起伏跌宕。

恰巧,有一个旅行团在旁,据导游介绍,这座火车站由唐山人王佐卿设计。由于当时清政府贫弱,只能向外商借款建造津浦铁路。坐落在铁路线最南端的浦口火车站属英国人承办,所以,车站英式穹顶与中式月台混搭,兼具英格兰式和中式建筑风格,有“混合现代化”的范儿。房顶是极为洋气的瓦楞铁,站台像一把张开的雨伞,支柱厚重,顶棚轻盈,形成落差,壮美绚丽。车站大楼四周走廊用的热轧型钢,在当时特别前卫,也非常结实。在经历了炮火后,它的外壳和主体丝毫未动。

浦口火车站及其附属建筑于1914年竣工交付使用,成为连接11个省的交通枢纽。1968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沟通浦口与鼓楼的火车轮渡停运,浦口火车站客运中止。

2013年5月,浦口火车站旧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会同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展《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定性打造其为“全国重要的近现代水陆交通联运展示区、国家级铁路文化主题公园、具有民国风貌特色、功能复合的时尚休闲街区”。2024年10月,修旧如旧的新街区正式开放!

0097号绿色火车簇新光亮,好像仍在等候着上车的各式人等。铁路文化展示馆内,陈列着轨道运输的种种奇观。法式拱窗里,南京江北图书馆风雨廊书店分馆、气味艺术店开张,书香与文创并存。

往里走,海春园、沁园、决茶道、壹苇柒竹(精品文学创作基地)、大江照相等店铺争奇斗艳。红墙、回廊、拱门、舷窗,让人不仅能触摸曾经的繁华,而且还可领略当下的时尚;让人仿佛漫步在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时空隧道中,沉浸式接受“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的体验。

逛了一会儿,我们来到背影咖啡。咖啡馆墙壁上写着一些黄色大字。那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父亲去买橘子时的嘱托。同行的大学生小刘忽发奇想,他拉住张叔的手说:“我们来扮演一下朱自清父子的对话,怎么样?”张叔应允。两人简单做了准备后表演起来。张叔微驼着背,抹了抹胡子,对小刘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小刘问:“买橘子做什么?快发车了,让我到终点站再买吧。”张叔严肃地说:“不算你啃老,这点钱算什么?你站在原地不要走动,我买了就来。”添油加醋,有所创意。大家一边喝咖啡,一边剥着朱红的橘子,哈哈大笑起来。

1917年,朱自清参加完祖母葬礼后,从南京浦口火车站乘车前往北京。朱父从月台爬上爬下,将新买的橘子放在朱自清的皮大衣上。八年后,朱自清回忆起父亲蹒跚的影子,写下了散文《背影》,首发于《文学周刊》。《背影》传播广、影响大。其以白话美文的典范性、艺术手法的革新性而著称,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今年,《背影》问世整整百年。浦口火车站街区南边被称为“最美五公里长江滨江岸线”文化公园内,《背影》展板成了镇园之宝。

浦口火车站与《背影》结下不解之缘,那朱红的橘子,已化为深沉的亲情符号,那瘦瘦的月台,已化作文学长河里一座饱满的情感码头。

这里,还成了影视剧的重要外景基地。《情深深雨濛濛》《金粉世家》等影视剧均在此取景。文艺青年更是必到此打卡、摄影。人们因此称其为“最文艺的火车站”。每天来这里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有力带动了当地的文旅消费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为什么浦口火车站街区能成为南京的热门打卡新地标呢?真正有生命力的景观,不只建筑,更在于其聚集并放射着的精神光焰、凝结并生长着的人文情怀。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