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香顺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花卉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世界园艺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例子数不胜数。在漫长的历史中,许多外国的植物、花卉也传入了中国。
有些花卉传入已久,深受中国人喜爱,我们几乎想不起它们的外来身份了,如“水仙”。一般来说,冠以“胡”“番”“海”“洋”的植物,都是外来物种。这里有一个现象,外来植物的中文命名往往“入乡随俗”,借鉴了我们本土的文化、固有的植物名称。
“水仙”之名是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与此同时还有“金盏银台”“天葱”“雅蒜”等名称,但最后“水仙”胜出,成为正式的、通用的名称。“水仙”的名字相当美,采用的是“意译”。众所周知,西方有关水仙花的神话传说较为丰富,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水仙花是希腊神话中自恋少年那喀索斯的化身。相传他特别眷恋自己的水中倒影,整日临水自照,终至抑郁而死,死后化为水仙花。水仙花的拉丁学名即是这个少年神灵的名字。
五代十国时期,水仙花还是新鲜事物,但是作为神灵的“水仙”在我国历来有之,湘夫人、屈原、洛神等都可称为“水仙”。检索《全唐诗》,“水仙”无一例外都是指水中的神灵,而不是水仙花。中国固有的“水仙”里,屈原无疑是具有“标志”意义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而我们今天所能确定最早的水仙花的文献记载恰恰就在荆州,是当年楚国的核心区。屈原“行吟泽畔”的形象与希腊传说中那喀索斯这一水边自恋的神灵颇有几分神似。“水仙”的中文译名可以说是无比巧妙的“意译”,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宁馨儿”。
“无尽夏”是近年来园林的新宠,植株矮小、花色多样、花形团团、花期很长,原产美国。“无尽夏”是虎耳草科绣球属,为什么也被称为“绣球花”呢?那是因为长得像中国固有的“绣球花”,即木绣球。
中国古代的“绣球花”一般是指木绣球;木绣球是忍冬科荚蒾属。暮春时节,南京的木绣球花开放,清凉山崇正书院、午朝门公园都是“网红”打卡点,观赏者络绎不绝。绣球堆满枝头,遥望如“球”,名副其实;可是说“绣”,却是未必。绣球花只有青、白两色,初青后白,与“绣”无关。绣球花,又有“粉团花”的别名,“粉团”摹形赋色,惟妙惟肖。南京的“绣球公园”里面,既栽有木绣球,也种有“无尽夏”等草绣球。
向日葵原产美洲,十七世纪初才传入中国。为什么叫向日葵?那是因为中国原产有“葵”。杜甫有“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之句,以“葵”“藿”的向阳来比喻自己的忠君。杜甫诗中的“葵”不是“向日葵”,而是“葵菜”,这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蔬菜,它的叶子是朝向太阳的。汉代乐府民歌《长歌行》“青青园中葵”、《十五从军征》“采葵持作羹”中的“葵”就是葵菜。汪曾祺有一篇《葵·薤》的文章考证葵菜就是今天的冬苋菜。
唐宋诗歌中的“葵”又指戎葵,即蜀葵,别称一丈红,花朵硕大,喜欢阳光。《花镜》称:“蜀葵,阳草也。”蜀葵具有“向阳”的特征,太阳照到哪里,其花叶就朝向哪里。正如明代张瀚《松窗梦语》说:“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而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向日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古人就是依照它和蜀葵相似的向日的特性来给它命名的。
植物、花卉往往承载着意义,在传播的过程中,这种意义也随之传入。有些人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康乃馨也被称为“母亲花”。康乃馨原产欧洲,它的“母亲花”的内涵也是在欧洲生成的。
中国原来也有表达对母亲感情的花,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母亲花”,那就是萱草。古人相信萱草可以忘忧,游子在远行前,会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供母亲欣赏,以表孝心,希望母亲看到萱草花时能够忘却思子之愁。《诗经》中就记载了萱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读作“萱”,“背”即“北”,意思是“我从哪里才能得到萱草,我要将它种在屋子的北面”。
提到中国诗歌中歌颂母爱的作品,往往就会想到孟郊的《游子吟》;孟郊还有另外一首颂扬母爱的作品《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但是萱草花朵比较松散、花瓣容易凋落、花期比较短,跟康乃馨相比,存在一些“劣势”。所以,我个人认为,康乃馨取代萱草“母亲花”的地位,是很自然的事。
人类文明是流动的、传播的,我们必须持开放、兼容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花卉是美丽的“使者”。对待花卉的态度,我想借用费孝通的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