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人次超6600万,海外上映反响热烈
《南京照相馆》全球引发情感共鸣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我去看了《南京照相馆》,感触很深。这里有美丽的景色,也有令人难过的历史,看看现在的城市,非常了不起。我认为南京能成为和平与希望的象征。”日前,来南京参加“丝竹音符”联合国音乐交流活动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顾问大卫·埃文斯如是说。
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反响热烈,将延长上映至9月24日。截至记者发稿,观影人次超6600万,豆瓣评分上涨至8.7分,票房超23.6亿元。近期,影片开启出海之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掀起观影热潮。胶片里的历史记忆,如何震撼全球观众?
传递真相,电影是“活”的历史教科书
日前,央视频《电影大家说》播出了一段央视主持人康辉谈论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视频,获许多网友转发点赞。
康辉在视频中表示,当罪证冲洗成册,历史就不会永远沉默!有些真相值得用生命去守护,有些历史必须被时代铭记。走出电影院,康辉坦言,他记住了:邮差阿昌的编号是“1213”,老金冲洗照片时唱的计算时间的童谣是承载南京历史和文化的《城门谣》,最后把底片带出去的老金、林毓秀他们的姓氏拼在一起组合成的是“金陵”……
从历史记忆到家国情怀,《南京照相馆》以最朴素的方式引起共情、传递真相。作为春节档之后的第一部现象级影片,《南京照相馆》的成功或许正在于导演申奥始终坚持的一个想法——电影作品也是“活”的历史教科书,绝对不能歪曲历史,必须慎之又慎。
“《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载体,我们搜集了大量出版物、纪录片、相片,曾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搜集素材。”正因如此,申奥发现,在那一辈人身上有一种非常可敬、崇高,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就是信念。而大量有信念的普通人并没有在历史课本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南京照相馆》讲述了他们的抗争。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这是电影的主题。除此之外,申奥还想表达团结的意义。“影片中的人物能把这些罪证传递出来,根本上是因为团结。”申奥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最终赶走了侵略者。他希望这部电影在引发大家的讨论后,形成一种凝聚力。
跨越重洋,赢得全球情感共鸣
当地时间8月6日晚,美国华盛顿一家影院内,200多名不同肤色的观众屏息凝视。当《南京照相馆》片尾字幕亮起,掌声在沉寂中响起——这部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正在太平洋彼岸掀起波澜。
连日来,《南京照相馆》走出国门,开启出海之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掀起全球观影热潮。
当地时间8月7日,《南京照相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上映。“暗房显影,照亮南半球。”不少IP地址显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影片在当地排片场次不少,上座率也很高。
“这部电影,没有大声疾呼,却足够震撼。”小红书上,一名IP地址显示在澳大利亚的网友表示,身在海外的他们更应该走进影院,这不仅是为了缅怀、为了铭记、为了对“勿忘”两个字的回应,更是为了告诉全世界,记住那些曾经存在、却几乎被遗忘的人和事。
当地时间8月11日晚,《南京照相馆》洛杉矶首映礼举行,影片引发众多观众的情感共鸣,获得高度肯定。
据新华社报道,电影放映结束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许多观众眼中还带着泪水。多名受邀观影的美国人士表示,这部影片让他们对南京大屠杀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段在西方鲜被提及甚至被忽略的历史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南京照相馆》跨越重洋海外上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使命意义——真实的历史叙事,无需刻意迎合,自有万钧之力。
正如申奥撰文所写:“当年,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人、一个胶卷、一本底片,让这一历史真相不被掩盖和遗忘。希望这部电影让更多人清醒地认识到,反法西斯是全人类对于和平的共同期待,和平的成果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寻根打卡,在烟火气息中触摸家国记忆
“看完《南京照相馆》,我背着相机冲进了南京城。我想,镜头若没记录过南京的砖瓦,便不算懂得中国的骨骼。”昵称为“摄影师tami”的网友发布了一篇自己的游记,吸引不少人关注和点赞。
明孝陵、石象路、音乐台、紫金山、玄武湖……在他的照片中,古都南京的繁华热闹、生机勃勃,与片尾彩蛋中的山河无恙呼应。
连日来,《南京照相馆》的感染力早已穿透银幕,走入现实。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后,去影片中提到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感受“虎踞龙盘今胜昔”。
8月13日晚7时,湖南游客张琳带着孩子在夫子庙“天下文枢”牌坊下拍照。她说,去看了《南京照相馆》,忽然就有了“到南京看一看”的冲动,于是带着一家老小来了。
“今天特意来到影片中提到的贡院街,想到电影中吉祥照相馆发生的一切,再看着如今熙熙攘攘的游客,心里有很多感慨。这样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是最珍贵的。”张琳说。
许多观众在观影后,带着孩子、手捧菊花专程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
还有不少人选择与祖辈通过特殊的方式“重遇”。《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掀起了一股别样的“寻根热”,很多市民来到南京市档案馆查询祖辈档案,在一张张户籍卡、一枚枚登记照里寻找祖辈的踪影。
家史即国史。一张张泛黄的户籍卡,不仅填补了家族记忆的空白,更成为动荡年代里普通人坚韧生命力的无声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