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山水城林 喜看“绿”能生“金”
——践行“两山”理念的南京答卷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今天是全国生态日。放眼南京,好生态正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紫金山的晨曦里,晨练的老人大口“森呼吸”;玄武湖的碧波上,白鸥与游船共舞;长江岸边的绿道上,骑行者迎着江风欢笑;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观鸟爱好者3小时内便观测到约76只黑鸢……诗意交融的山水城林、串珠成链的美丽乡村、落地生根的绿色产业,共同铺展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画卷。
20年前的今天,一粒思想的种子破土而生——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一个理念,如何深刻改变中国?
立足近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和传统工业基地的实际,南京以“绿”贯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交出一份“绿色答卷”。
绿为底,山水城林焕新颜
南京,是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长江北岸,浦口桥林,登上东龙山往西眺望,被绿意装扮的江岸之中,一条绿道格外亮眼。天气炎热,偶有附近村民散步,若是天气凉爽,擅长寻找美景的骑行者便会三五成群地出现,这段风光旖旎的“滨江风光带”已成为朋友圈里的“常客”。
桥林一带并不缺少知名度。过去,由于优越的岸线资源和自然条件,这里曾聚集近50家大小船厂,是远近闻名的“十里造船带”。“当时,这些船厂带动了当地经济,附近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到此打工。”周营村村民胡定钢说。
然而,厂棚林立、机器轰鸣,船厂切割、轧钢、喷漆、除锈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附近居民出行时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后由于市场竞争,带内船舶修造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相关岸线长期处于占而不用、乱占乱用的状态。
“十里造船带”的“生态欠账”怎么还?2017年底,浦口区委、区政府成立长江岸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淘汰落后产能、修复岸线生态。岸线整治累计总投入约24亿元,整治违法违规项目47项,其中拆除船厂、养殖场等38项,拆除建筑物约13万平方米,复绿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约11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部完成整治。
生态环境好了,“自然邻居”也多了起来。“原来江豚可是‘稀客’,现在越来越常见了。”浦口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滕海豹说,目前长江南京浦口段江豚数量稳定在20头左右,年均观测到的江豚记录达2000头次。
生态的蝶变,不止于长江。经过“铁腕”治污,玄武湖、秦淮河、月牙湖、北十里长沟东支、溧水河等重现水清岸绿,秦淮河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先后关闭各类露天采石矿山超200个,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修复工作,幕燕滨江生态修复、方山火山地貌生态保护修复、团结砂矿修复工程入选江苏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南京始终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修复与高效利用,精心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系统治理的成效,写在一组组数据里:南京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7年100%优良,保持全省首位;11个区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28条入江支流水质优良比例连续4年保持100%。PM2.5浓度从2019年的40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8.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由69.9%提升至85.8%,实现重污染天气归零,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首轮全市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物种3672种,观测到的江豚数量从2017年的35头左右增加到65头。
目前,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5个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高淳区入选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上广受好评。
绿生金,和美乡村入画来
看中村里的高品质民宿和高颜值生态环境,这段时间,选择到汤山龙尚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环境很好,入住很贴心,趁着暑假带孩子来这里泡泡温泉,尝尝有机蔬菜,感受现代乡村的魅力。”8月13日,正准备入住壹亩方塘·山谷温泉度假民宿的朱女士和记者聊起了天。
漫步龙尚村,远处群山环绕、山水相依,近处绿树成荫、道路平坦。很难想象,10年前,这里还是“欠发达村”。“过去,龙尚以采石加工业为主,后来村党委痛定思痛,下决心改变‘靠山吃山’粗放式发展方式,先后关停多家污染型企业,谋求转型发展。”龙尚村党委委员刘迎说,立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生态本底资源,村里特地请来专业团队制定发展规划,全力做活“山水文章”。
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如今,龙尚村拥有温泉民宿、特色餐饮、轻食咖啡等各类业态70家,2024年村经营性收入达6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4万元,全年游客接待量近50万人次,带动本地村民就业约600人。就在近日,龙尚村成功入选中央农办“2025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系全省3个入选案例之一,全市唯一。
南京“六山一水三分田”,山、水、林、田、村交融,生态基底优良,自然资源禀赋正是发展美丽经济的独特条件。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顺着“两山”理念指引方向,全市持续深化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系统思维推进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浦口区九华村通过清洁能源采暖、造林增汇等措施,实现村域碳平衡,获全国首个“零碳乡村”认证;江宁区黄龙岘依托茶旅融合,村民人均收入10年间从1.8万元提高到11.1万元,入选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六合区“茉莉六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效显著,通过“互联网+”模式,形成从生产基地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0亿元……
截至目前,南京农村户厕应改尽改,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均保持100%,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0个,打造具有金陵村韵的和美乡村35个,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累计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701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还围绕“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改革探索,持续健全“两山”转化机制。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全国首笔水稻减排固碳有偿竞拍、全省首张碳票在高淳区成功交易;创新打造的莱斯乡村“一站式”乡村旅游服务平台,目前累计上线各类产品2300种,带动周边农民增加营业额超5000万元;试点建设的莱斯乡村“共享小院+特色村”,吸引一批怀揣田园梦想的“新村民”入住,拓展了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
2024年,南京休闲农业接待游客4454万人,实现综合收入162.1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分享着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
绿能涌,低碳转型步履坚
在格力电器(南京)有限公司工艺设备部部长刘良浩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该公司近期成功申领的8894张绿色电力证书,这意味着从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企业共消纳绿电889.4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2668吨、减排二氧化碳47148吨、种植39万棵成年树木。
“我们从成立之初就将绿色基因融入生产全链条。”刘良浩说,按照“屋顶光伏+储能系统+直流供电”的三位一体设计,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与国网江宁供电公司联合开发“双碳智慧大脑”平台,实时监控4000余个能耗监测点,通过AI算法优化生产班次与设备运行参数,实现节能减排降耗。凭借在绿色制造领域的突出表现,格力电器(南京)有限公司获得江苏省绿色工厂、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荣誉。
进入新时代,“两山”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去年,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南京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碳排放强度较高。如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新”“向绿”?
南京坚持以增量项目引领四大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构建“4266”产业体系,“两钢四化”转型迈出新步伐。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及新材料、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等一批传统产业焕新标志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2024年新增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以及40家省级绿色工厂,全市非电煤消费企业减少至10家,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形成。
走进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昔日的“钢铁森林”如今绿树成荫、白鹭翩跹,清澈的湖面倒映出彩绘的高塔。“我们累计投入超130亿元用于环保提升、超低排放改造和生态保护,实现了‘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生产不见尘’。”南钢相关负责人说。
更可喜的是,对环保的投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2022年,南钢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设计出历史文化旅游、智慧旅游、钢铁工艺游、生态旅游等多条线路,每年吸引游客8万人次,门票文创、餐饮住宿等旅游收入500多万元。
南京仍在不断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建邺区规模化推广楼宇分布式光伏,年减碳量超万吨;玄武区试点氢能源公交示范线,构建清洁交通体系;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让更多节能、环保、高质量的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节点回望,南京的“绿色答卷”上,写满了生态优先的坚定、创新探索的智慧、民生为本的温度。当前,南京正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更大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绿色发展之路,前程远大,风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