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京足球小将,莱斯!

2025-08-15 08:43:1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微信

今年夏天,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火爆出圈,引发全网热潮,足球成为大家同享乐趣的集体盛事。

与此同时,在校园足球的绿茵场上,南京的小将们捷报频传:

2025年“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足球队蝉联小学男子甲组冠军,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浦口分校夺得小学男子乙组冠军;

江苏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12组)决赛中,南京队以4:1战胜苏州队夺得冠军……

这一场场胜利

不仅见证了热爱与传承的双向奔赴

更是南京以创新为引擎、

深耕校园足球沃土结出的硕果

创新训练体系

数智赋能

从普及到“国字号”的进阶之路

传球、过人、射门……8月11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的足球场,小球员们挥汗如雨。

五年内三次捧起“省长杯”冠军奖杯,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足球队的这份成绩单,放在全国校园足球圈都是数一数二的。

而冠军球队的成功可不是天上掉馅饼。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该校构建“课堂普及+梯队培养+赛事锤炼”的立体化教育体系,有专业教练团队、全校每周雷打不动五节足球课,每个孩子都会踢两脚。年级梯队层层选拔,训练计划都是职业教练量身定制,还与多方合作邀请专家指导、提供竞赛平台。这个暑假,球员们基本上都在训练、比赛。

上了球场,学校看重的不仅仅是球技。校长董富强说:“足球不是全部,但足球能教会你全部。踢球的孩子最懂团队精神,输球后全队自觉加练,没人抱怨;点球大战前,教练会让队员对着墙大喊三声‘我能行’,锻炼孩子们的抗压能力。”近年来该校足球队屡获佳绩,还输送了多名球员入选国字号队伍。

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这种“金字塔”培养模式,是“南京模式”的缩影。

多年来,南京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园足球,通过“小足球、大教育”的理念,将足球融入学校教育,构建起“普及—提高—精英”三级竞赛体系,从班级联赛到“校长杯”“区长杯”再到“市长杯”,加上“精英杯”、周末联赛、青训中心联赛、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南京赛区)等高水平赛事,构建了一条从普及到选拔、从基础训练到精英提升的科学通道,让不同成长阶段的小球员都能得到适合的训练与比赛机会。

在此基础上,2024年10月,南京迈出关键一步——成立 “南京市校园足球教育发展中心” ,并同步启动“校园足球竞训数智平台”,该平台为科学训练、人才选拔、伤病预防等提供精准数据分析,彻底改变了以往“凭经验训练”的传统模式。

“新区引入了‘足球竞训数智平台’,学生训练时戴上‘智能手环’,就可以全程记录运动表现,提供球队数字化运动解析,自动生成可视化数据图表报告,为科学训练提供精准导航,为人才选拔提供客观依据。”江北新区少年宫主任王浩龙说,数智平台的使用,让新区足球教学与训练真正做到有“据”可依,开启了校园足球科技化、精准化发展的新路径。

创新育人模式

绿茵场即人生课堂

成长与特长双赢

“不仅没耽误学习,还在‘省长杯’获得了冠军,我脸上都有光!”今年6月14日,2025“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乙组)决赛结束后,游府西街小学浦口分校一位学生家长这样感慨。

游府西街小学浦口分校从2020年建校开始,便将校园足球发展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学校一方面组建足球社团,将足球纳入课程表,建立A/B队分级训练体系进行专业训练,同时对小球员的综合成长也不放松。

“学校在抓好足球特长生训练的同时,安排教师进行补习指导,尽量实现学训平衡。”该校党支部书记吴怀美说,家长们对孩子们踢足球的态度已经从“怕影响学习”变成了“比孩子还上心”。

在柳洲东路中学体育组负责人陈会彬看来,足球是激发学生潜能的钥匙。该校将足球运动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深度结合,让绿茵场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第二课堂。

“踢足球能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能培养坚毅的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胜利和失败中不断成长。”陈会彬说,对于校足球队的队员,学校教练组也格外关注他们其他方面的学习和成长,建立了学习跟踪机制,对校足球队队员的期中、期末成绩进行分析,一旦发现文化成绩下滑立刻暂停训练。

感受到足球运动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该校家长不仅全力配合周末训练,更自发组成“后勤保障队”,为队员们解决交通、补给等问题。“我特别支持孩子踢球,加入校足球队后,孩子不仅球技进步,更学会了时间管理。”初三毕业生孙宇晨家长说,足球训练反而激发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南京市校园足球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杨洲洲强调:“校园足球首先是育人的沃土。我们引导孩子们在奔跑对抗中领悟责任、学会担当、懂得合作、拥抱阳光,让健全人格与体育精神在青春赛场上共同成长。绿茵场,即人生课堂。”

创新升学机制

“631”体系贯通

铺就多元成才通道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初一新生车睿,最近开始静下心来复习文化课,准备即将进行的分班考试。

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足球队在2025年度“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甲组决赛中夺魁,蝉联该组别冠军。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足球队在2025年度“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甲组决赛中夺魁,蝉联该组别冠军。

车睿小学在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就读,是两届“省长杯”夺冠的主力球员,对于初中入读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很是期待。“好好学习,好好踢球!”车睿笑着说。

“孩子小学二到六年级每年都是三好学生,还是大队委,选择南师附中树人学校正是看中它既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而且教学质量也不错。”车睿爸爸坦言,“以往小球员小升初时常面临艰难抉择:要么放弃文化课进入社会俱乐部,要么放弃踢球选择升学。如今,随着南京足球特色学校增多和通道打通,‘两全其美’成为可能。”

记者了解到,2025年,南京推出 “631”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每个区至少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和1所高中,推进校园足球人才“小初高”一条龙培养,着力破解升学难题,为小球员提供稳定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同时,拿出20所初中进行足球特定类型招生,15所普高招收足球特长生。

以南师附中树人学校为例,该校要求足球特长生品德优秀、成长脚印综合评价优良,且需具备市级以上校园足球赛事前六名或入选“区长杯”以上最佳阵容等专业成绩。今年,共有像车睿这样的15名小球员通过这一渠道进入学校就读。

与此同时,我市与南京体育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加强合作,开展“3+4”“5+2”的联合委托培养试点,进一步做好校园足球人才培养。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南京市目前拥有29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年吸引近20万人次参与校园足球竞赛。庞大的参与基数和畅通的上升通道,共同构筑起南京足球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也为孩子们打开了更远大的未来:他们可以凭借扎实的文化课基础和足球特长,争取进入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球技特别拔尖的,有机会加入职业俱乐部的青年梯队;最优秀的,甚至能入选各级国家队。校园足球,正成为孩子们追逐更大梦想的坚实起点。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钱红艳

图片来源:鼓楼微讯、校方供图


作者:钱红艳 责任编辑:郑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