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条短视频播放量破800万次的“爆款密码”——
他以无人机为“笔”,让金陵“入画”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怀艳 胥欣
@南京人,你心中的“最南京”是什么样的?如果以短视频为媒,你会呈现怎样的“金陵风光”?在抖音等互联网平台,“金陵印象张顺武”以无人机为“笔”、天空为“卷”,一镜“飞阅”长江、紫金山、秦淮河等南京地标,将南京的山水城林凝练成一幅幅流动的山水长卷。他独特的“无人机山水画”短视频屡获平台流量推荐,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800万次,2000余条作品累计播放量达上亿次。
“爆款”是怎样产生的,有何秘诀?带着读者的好奇,本报记者对话了“金陵印象张顺武”账号的博主张顺武。
本地最早一批以航拍角度记录城市美景的独立摄影人
“如果没有采访,这会儿我就准备收拾设备到紫峰大厦附近去拍‘金陵夏日的风雨际会’了。”7月底,临近下班点,在南京人才市场附近,记者见到了张顺武。和印象中扛着“长枪短炮”常年奔波在摄影路上、身强体壮的摄影人不同,眼前的张顺武文雅、谦和,一副文人风骨。
今年48岁的张顺武祖籍安徽,19岁来到南京参军。服役12年后,他转业进入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本来,他的工作和摄影、摄像并不搭边,后来单位了解到他擅长摄影、摄像工作,并专门学习过摄像技术后,便让他兼任摄像。这一拍,彻底点燃了张顺武的创作热情。
当时无人机摄像刚刚兴起,让已经熟练掌握各类拍照技能的张顺武一下子着了迷。随后他自费购置了一台航拍无人机,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自学躲避障碍物飞行、空中悬停、直线飞行等无人机飞行技术,并于2017年开设个人航拍视频账号“金陵印象张顺武”,把拍摄的对象对准南京山水城林,是本地最早一批以航拍角度记录城市美景的独立摄影人。
以山水画的方式“打开南京”
要拍摄好、记录好南京谈何容易?且不论南京积累的名胜古迹,单单就钟山、牛首山、秦淮河等名山大川的自然风光,就足以震撼每一个试图记录它的摄影人。但张顺武却从山水画创作的思路中找到了解构思路——在其发布的2000多条短视频中,每一条的画面都基本遵循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以及留白、虚实结合等国画创作手法。
例如,深秋时节的中山植物园月牙堤,通过张顺武由近及远的镜头,记者看到:早晨,前湖湖面随温度上升而升起袅袅烟雾(近景),不远处堤上五彩斑斓的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中景),再远处青翠的紫金山峰隐隐在望(远景)……“年轻时我曾学习过国画创作,因此拍摄时总是不自觉地会运用绘画思维,这使我拍出来的视频和其他讲究‘黄金前3秒’的短视频完全不同,它更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山水画卷,能让人沉下心来慢慢观看。”张顺武说。
这条视频在互联网上的总播放量达到265万次。有网友在视频下留言:“太美了!这是南京的哪里?想去打卡。”还有南京人在下面跟帖:“作为南京人,我也是第一次发现中山植物园这么美!”
其实,中山植物园在南京中山陵、夫子庙等众多知名景点中并不突出,很多人不会为此专门跑一趟。“美是需要被发现的。”张顺武说,虽然29年的在宁生活,使得他早已把南京的一草一木深深镌刻在心上,但每一次举起相机或起飞无人机时,他总要“逼”自己试一试不一样的创作手法,或是全新的构图方式,或是不同的无人机运镜模式,总之要捕捉到南京“不一样”的美。
除了在“熟悉场景”中找“陌生视角”,让“静态地标”长出“动态故事”也是张顺武常出“爆款”的秘诀之一。在南京人的印象中,千年来伫立在鸡笼山上的古建筑鸡鸣寺,是安静的、静态的,凝结着岁月之美但也静默不语。但在张顺武的视频中,无人机摄像头缓缓掠过鸡鸣寺最高点药师佛塔时,塔突然亮起了灯,因黄昏而变得朦胧的画面一下子就“活”了、“亮”了。有网友留言表示:“太美了!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深厚历史底蕴在此刻具象化了!”
张顺武介绍,南京有很多地方能做到将古建筑和现代摩天大厦纳入一个画框,不但真实反映了南京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变革,还会让人产生“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特别能激发大家的情感共鸣。“这时候我再加上一点创作技巧,让画面‘动’起来,就会触发流量机制。”张顺武笑着说,与其说是他拍出了“爆款”,不如说是南京太美“引爆”了流量。同一创作逻辑下,张顺武另一条鸡鸣寺边樱花缓慢下落的短视频,达到了破800万次的超高播放量。
在镜头中触摸到南京的厚度与温度
说到经验和秘诀,张顺武有一肚子的“拍摄经”要传授,但说到底,还是“热爱”二字。
背上航拍无人机8年多来,张顺武已记不清自己跑了南京多少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只记得家里目前已经存储了3个18个T的硬盘视频素材,其中大大小小视频累计万余个,时长数万小时。
未来,张顺武表示他还会一直拍摄下去,“因为,在明城墙斑驳的墙砖中,在老门东扑鼻的糖芋苗香气中,我用镜头触摸到了南京的厚度与温度,这种山川、人文之美让我沉迷,看了还想看、拍了还想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