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讯(记者 陈燕飞) 目前正值水稻生长关键期,从育种基地到田间地头,从农技指导到机械作业,南京都市圈各地农业工作者与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在烈日下筑牢粮食生产防线,全力保障秋粮稳产丰收。
高温下,智能化农机成为田间管理的“好帮手”。马鞍山含山县的植保无人机飞手们早出晚归,新款无人机配备雾冷箱实现电池快速冷却,适配高温作业。“一上午能完成200亩水稻、2000公斤肥料的作业,已完成17000多亩农田飞防。”飞手张发说。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推广智能无人机,指导科学用药用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在滁州,天长市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深入田间,查看墒情、苗情与病虫害情况。在戴坝村的一处农田里,600亩稻田在5台植保无人机作业下,半小时就完成了分蘖肥与灭虫剂喷施。在定远县池河镇半面店村,农技专家指导种粮大户陈彪采取补墒措施,镇政府协调5台抽水机24小时灌溉,保障3000多亩水稻用水。全椒县西王镇则通过科学调水、检修水利设施,确保水源“能浇尽浇”。
面对高温干旱与病虫害风险,各地农技人员深入一线,为农作物“把脉开方”。宣城泾县组织农技人员走遍各乡镇,指导农户科学灌溉、防范高温病虫害。当地种粮大户陈浩的200多亩水稻受旱情影响,谷粒饱满度下降,农技人员不仅带来抗旱技术,还引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降低热害影响。
在芜湖市弋江区白马街道的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水稻育种专家们正经历一年中最繁忙的杂交测配期。他们头戴草帽、弯腰劳作,将不同品种的水稻秧苗小心配对,套上标注名称的白色纸袋。“每天6点下地,10点半收工,一上午完成60余组匹配,一个月要完成上千个品种的手动杂交。”育种专家介绍。基地管理员表示,试验田跟普通种田不一样,栽种、田间管理、培育、收割全靠人工,“育种既需高科技,更要能吃苦,一个品种从研发到上市往往要七八年。”
扬州农技人员则重点指导农户做好水浆管理,高级农艺师唐建鹏表示:“高温时通过干湿交替、露田透气促进根系生长,苗情不足的补施肥料,为丰产打基础。”数据显示,扬州今年292.17万亩水稻苗情好于去年,优良品种占比达77%,新技术应用让生长态势更优。为降低高温带来的成本压力与风险,扬州还通过农业保险为农户撑起“保护伞”。“自掏不到1万元,赔款解了燃眉之急。”仪征市种粮大户高先生种植786亩主粮,去年投保的水稻节气气象指数保险获财政补贴60%,近日收到近2万元理赔款。据悉,扬州农业保险名录险种从2022年的6个增至15个,2024年中央和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达4.23亿元,市县财政补贴1.55亿元,惠及8.63万户次。其中,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理赔金额4430万元,切实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